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 超级大乐透
  • 超级大乐透

云南省教育厅推广学校落实“双减”第二批典型案例

2022年05月14日 16:21:06 来源: 云南省教育厅

  “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各校认真贯彻、积极探索,在强化经费保障、拓展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关心关爱教师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在各地上报材料基础上,云南省教育厅遴选了第二批31个案例,予以推广。

  附件

第二批各地各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1.昆明市强化保障助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相关标准。市属学校和部分县区学校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经费上实现基础类课后服务学生免费、民办学校自筹;严禁任何学校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市级财政按照500元/生/年的标准全额保障直属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相关人员的补助和设施设备投入。如安宁市按照小学660元、初中880元/生/年的标准由财政全额保障;呈贡区按照600元/生/年标准由财政全额保障;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晋宁区等每年拨付财政经费300-1200万元用于课后服务。自课后服务实施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经费1.3亿元。二是充分挖掘潜力,做好人员保障工作。充分发挥校内教师专业与特长,整合师资力量;深入挖掘家长资源,采家长所长,补校内短板,让家长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后服务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充分利用昆明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以高校师生为基础组建服务志愿者库。三是充分拓展校外服务资源。五华、呈贡等区建立了引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机制;正在协调科协、文旅管理部门,探索将科技馆、文化宫、少年宫、公共体育场馆等设施纳入课后服务资源保障体系。

  2.昆明市安宁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至普通高中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体系。安宁市教育体育局、安宁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安宁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准入退出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师激励机制、安全运行机制。其中,经费保障机制中,公办学校由市级财政按照小学学段66元/生·月、初中学段88元/生·月、高中学段188元/生·月的标准予以全额保障,以实际开展情况核拨。民办学校经费自筹。把课后服务延伸至高中学校,这一做法在云南省尚属首家。早在2019年,安宁市在城区部分学校探索课后服务;从2021年秋季开始,安宁市教育体育局创新服务形式、丰富课程资源供给,构建了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长自愿参与、社会服务做补充的订单式课后服务体系,全市28所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了课后服务,约4万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学生有36080人。“双减”政策下,安宁市各中小学面对家长的需求和真实心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基本做到“一年级一策”“一类学生一策”,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课后服务课程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内容等供给策略。安宁市教育体育局的摸底调查显示:各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3.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以作业管理促质量提升。一是健全完善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建立教学处、学科组、年级组、班级四级作业统筹制度;健全作业监测机制,坚持校内监测和家长学生问卷监测相结合,不断改进作业管理;严格落实作业公示,在规定时间、地点按要求公示当天作业,做好复查、督查,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二是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实践。加强作业管理课题研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作业设计目标,统筹作业与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研究;加强作业设计教研,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开展作业设计主题教研和竞赛,引导教师从对作业“量”的关注转到对“质”的研究,从课程的层面再次审视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加强教师备课,引导教师对学科作业的目标、类型、评价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设计作业。三是构建学校高品作业体系。梳理小学阶段知识体系,通过将作业规划、设计、巩固、研究与课标、教材、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理清知识体系;建立学校作业体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吸纳学生和家长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作业体系;丰富学校作业资源库,通过重构现有的作业,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作业和以项目化方式开发创新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来不断丰富题型,充实作业资源库。

  4.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小学构建管理机制提升作业效能。将作业研究作为“五项管理”的突破口,探索提升“简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一是建立完善的学生作业检查监督制度。建立每周作业公示制度,每周一各学科作业报年级组长审核后报教务主任审批,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教务处每月组织一次作业批改情况检查登记,期末进行考核评优。二是每周学生家庭作业均由年级学科组研究设计。每个年级各学科统一确定作业布置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作业内容做到精和准。作业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积累和能力技能训练,增加文体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等内容的布置,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创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模式。三是把作业设计纳入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学科组在备课过程中充分结合一周教学内容或一单元一章节的教学重难点,认真研究制定作业布置的内容和形式。针对每天课堂教学任务,对照教学目标设计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的作业内容。四是紧抓作业批改和反馈。要求教师精批细改,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及时反馈,并要求教师复批、创意批改,有针对性辅导。

  5.玉溪第八中学五减五增一监督抓实作业管理。采用分层作业,通过“五减五增一监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和提升。一是减量增质。减少学生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质量。所有科目的作业量由班主任统筹管理 ,每科的作业时间总和不得超过规定的时长,规定有些科目在特定时期不得布置作业。二是减难增基。作业难度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训练学生的“双基”为主,适当拓展和提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获”。三是减旧增新。改变教师“作业观”,杜绝机械重复抄写等无效作业,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方式,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作业批改采用互批、面批、小组批等多种做法,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感受,做作业不再是负担。四是减面增点。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作业讲评突出核心,对症下药;作业反馈举一反三,拓展提升。五是减粗增细。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及时跟进,点拨作业难点、疑点、关键点,让学生自我纠错,自我感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为确保作业管理有效 ,每月进行一次作业问题调查,及时了解各学科作业的情况,做好动态关注和调查结果运用,对作业的量、度把握不好教师及时指导,使其尽快改进。

  6.昆明市武成小学教育集团龙泉路校区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一是教学理念促改革。将“大单元教学”理念作为“双减”后的年度工作计划“核心词”,教学研讨“主题词”,通过培训会、主题教研活动、各级课赛等途径,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大力度变革。二是教研活动重探索。在以往各教研组分学科、分小组、分时段教研的基础上,增加“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教研”、“统一时段”的四个“统一”主题大教研活动,集结全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教研,通过呈现集体磨课成果、听评课论坛、专家讲座指导三个步骤,集体共研“大单元教学”。三是教学评课重观察。开发和研制课堂观察法数据采集分析表,从“课堂效率”“目标达成”“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学生参与”五个维度细致观察、精准计算变革评课方式,有效推进“大单元教学”研究。四是教学研究求突破。秉承“以少带多”“以强带弱”的原则,集中力量、聚焦资源打造“大单元教学”课例,经展示、分析、呈现和总结后,再向全年级、全学科逐步推广。五是教师队伍强保障。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放在首位,通过举行教师读书分享会、教师素养大赛、教师梯队“主题化”系列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素养。

  7.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小切口”让“双减”有温度更灵动。一是书包“不回家”,“双减”有温度。每个月都有一天,同学们的书包可以“不回家”,是学校给孩子们作出的承诺,也是全校教师“知行合一”落实“双减”的责任担当。二是作业可“免单”,“双减”更灵动。发放“作业免单券”。凭借“作业免单券”,每个孩子都可以享有自由选择一天不做作业的权利。一个用心的举措,为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参与劳动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开展亲子活动等留出了更多时间,让学习和生活有了更为紧密的链接。三是建“专家型”家长团,家校共携手。成立“专家型”家长团,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专家”们组团分享家庭教育经验,树立家庭教育先锋模范,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双促进、双陪伴的良性循环。四是社工助成长,“双减”有增益。作为全省首家社工服务站入驻的小学,通过引进“嵌入式”驻校社工服务,采用社工信箱、小组活动、个案服务、亲子共读等形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家校沟通筑起桥梁,帮助家庭教育有效融入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圈,让社工站成为孩子的能量加油站。

  8.红河州开远市党建引领抓实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校园。组织34名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带动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发挥主力军作用。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名师工作室等多形式开展党员教师培训,锻造一支政治强、师德好、业务精的“红色园丁队伍”。以109名党员教师为核心,带头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和人文故事,将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爱国教育等融入教学和课后服务中,让各学科教学成为“两个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党建带群建,依托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会、党课团课、社团活动、道德讲堂等载体,由师生共同探索“党史我来讲”“诵读经典·爱我中华”“诗词启智,做儒雅少年”“戏曲广播体操”“彝族霸王鞭”等特色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每年5月定为全市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月”,广泛开展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写红色征文、演红色剧目“五红”系列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充分发挥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党建“双帮带”模式,由5所公办学校党组织帮带8个民办学校、机构党组织,12所城区学校帮带18所农村学校,推动“两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促进“两个文化”和教育教学有机衔接。

  9.红河州泸西县向阳乡中心小学构建党建引领“双减双升”的课后服务体系。一是把中青年党员教师作为学校安全保障、教育教学、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由党员教师担任服务活动组长,定期开展服务视导,助推课后服务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党建示范校带动作用,聚焦多元供给,整合服务资源。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整合县域内乡村少年宫资源,将军体拳、剪纸、花样跳绳、陶艺等课程引入课后服务内容。将精选的乡域内非遗传承民间艺人、街道志愿者的特色项目纳入课后服务,如白彝族羊头鼓舞、苗族芦笙、烘焙、电路设计等活动项目。三是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在课后服务理念上本着“官方带娃”要带出专业水准的理念,聚焦学生成长需要,优化服务内容。通过党支部课后服务小组多次研讨后明确服务内容为“2+N”,其中2为基础性服务,包括心理辅导和作业辅导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就能优质高效完成作业,同时确保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矫正;N为拓展型服务,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提供丰富多彩的团体课程,以地域特色活动为主线,菜单式服务,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创新混龄走班学习。

  10.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中心学校抓住帮扶机遇有力推动“双减”落地见效。九龙镇中心校2021年1月正式加昆明师专附小教育集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逐渐摸索出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教育质量跨越提升的新路。教育集团组织专家团队先后5次到九龙镇中心校开展送示范课、同课异构、作业设计研讨、课后服务拓展研究、心理健康团辅等系列活动。通过专家指导,老师们学到了更多好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以及融洽师生关系、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教研活动由语数英向全科全时段拓展,并实现了课题研究零的突破。学校干部团队、教师团队积极参与集团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通过跟岗学习、实行师徒结对、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获取了更多教育资源,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地方课程更有特色。这些改变也让广大老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增强了使命感及内生动力。手拉手一起走的方式,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双减”“双升”的落地见效,让九龙镇中心学校跨越式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效益。

  11.丽江市实验学校、金安镇中心校做实结对帮扶助力“双减”提质增效。通过高效课堂展示和教学评析交流等方式,两校的城乡协同发展送教结对帮扶活动落到了实处。两校教师分别就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德育工作进行汇报交流,就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考核评定及结果应用等进行的探讨和互鉴。丽江市实验学校的两位教师为光彩民小的师生们展示了两场精彩的高效课堂,从教学基本功、课堂设计思路、课堂组织把控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展示,并就“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等问题,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好课程、作业管理、全科评价、课后服务等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行动,推进优质资源统一共享、学科课程高效管理、重点问题共同攻关、教师成长合力培训等,为两校教师成长、教科研工作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时,较好地发挥了名校辐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乡村学校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12.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办好家长学校助力“双减”“双升”落地生根。 学校突出问题导向,理清“双减”工作中家长对“双减”政策理解不到位、对“五项管理”认同度不高、对学校“分层作业”措施有疑虑、对“课后服务”自愿和多样化原则不理解等误区,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家校合作体系。一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听讲座、交流和咨询服务、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家长现身说法等强化政策宣传解读。二是通过“掌通家园”、班级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结合教师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传统交流渠道,让家校交流沟通更便捷。三是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设置“征求意见箱”、开展“优秀家长”评比活动、家长问卷和日志反馈、建立心理咨询指导站等搭建家校活动载体。四是围绕辅助学校管理、融洽家庭关系、校外人格塑造三个方面优化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在观念和行动上努力和学校保持一致。五是结合市级课题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发现、总结、提炼,编订《成长规律篇》《家长修养篇》《艺术方法篇》《家教误区篇》等家庭教育讲义和读本提供给家长,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紧抓学生减负与质量提升两个板块,举办家长学校,着力家庭教育,凝聚家庭力量,家校协同、并肩同行,助力了“双减”,促进了“双升”。

  13.玉溪市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实践家校协同共育模式。一是“课堂引导家庭实践”的家校一体化劳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年龄和实际,创新开展劳动教育,让其在校有课堂,在家有延伸,家校均有实践阵地。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我们爱整洁》、《学做家务事》等课堂教学引导;结合学校分层德育及好习惯培养目标,聚焦劳动技能养成,开展书包整理、卫生打扫、物品收纳、参与家务等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全校性项目比赛、规定作业的方式,敦促学生每日坚持劳动实践,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的家校一体化沉浸阅读模式。系统设计家校共享读书活动,提供推荐书单、建立亲子阅读群组,以“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主导,分年级指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分享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各自分享对同一本书的心得,以及班级组织的自创小剧目分享、续写展示、同台演讲、好书推荐等活动,织就一张家校协作“阅读网”。三是“学校抓实家庭提升”的家校一体化体育锻炼方式。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健身的学校体育核心素养,确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1+N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育目标。发挥体育教师特长,采取体育学科教师轮岗教学制度;引进校外专业师资力量,增设专项特色体育课程;创新大课间运动方式;多项竞赛为学生搭建锻炼与展示平台,探索体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根据兴趣和身体条件设计家庭体育活动,坚持每天布置体育作业,带动家长放下手机参与锻炼。

  14.昆明市安宁市课后服务中做好劳动教育“加法”。安宁市属各学校与邻近街道形成合力打造“劳动+生活”“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课后服务更加丰富多样。一是成立29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学生多元发展。安宁市第二中学利用学校空地,开辟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季节变化中观察庄稼的成长、体验劳动的乐趣;青龙学校开辟了以养殖中草药为主的种植园,让学生在看、摸、嗅等亲身体验中对各类中草药的生长特点、地理分布特点和药用价值有了全面了解。二是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特色无缝整合,挖掘具有实践性、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市第一中学“书院菜园”,通过开展体验劳动教育,传承乡土文化。市第二中学学生在老师和“农耕指导员”的带领下,立足学校教育,走进田间地头,手脑并用学技能、知行合一练本领。三是利用劳动清单打通家校合作通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公益劳动四方面提出学生劳动教育四大类别实践清单,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劳动实践。将“劳动技术”纳入学校总课表,组织学生每天定时定点打扫学校的保洁区,邀请工匠师傅和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劳动知识的介绍和指导。

  15.楚雄州楚雄市鹿城小学用“六个五”系列课程做实劳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新设计了“六个五”劳动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衣袜自己洗、早餐自己煮、卧室自己收、物件自己理、垃圾自己清。二是家政服务劳动,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每天洗一次碗、扫一次地、倒一次垃圾、每周做一顿饭、买一次菜。三是班级服务劳动,班里的事情轮流做。扫地、分餐、擦窗、浇水、收物。四是学校服务劳动,校内的事情争着做。积极参与大扫除、一米菜园种植、植物认养、垃圾分类、小动物饲养。五是公益服务劳动,公益的事情主动做。积极参加门前红领巾一条街卫生大扫除、敬老院服务、学雷锋志愿者、小交警、小城管等公益服务劳动。六是综合实践劳动,体验劳动积极做。每位同学每年参加不少于5天30学时的综合实践劳动。参观现代化工厂、与职教衔接联动、亲子农场、手工制作、食品制作等体验活动。通过开展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通过开展家政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并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班级劳动和校务劳动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公益劳动,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奉献精神;综合实践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6.玉溪市玉溪第三小学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助力课后服务提质。紧紧围绕“用爱浇灌梦想,静待七色花开”主题,积极实施“两个计划”,打造校内课后服务样板。一是用“N个1”计划奠定服务基础。学校启用“借”思维——借力使力,借鸡下蛋,借助行政事业单位、当地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协调场馆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实施“N个1”现代学校打造计划,完成“四馆三室一门面,两屏一苑一校园”、“两室一馆一墙面,一厅一店两中心”建设,为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二是用“七色花”计划丰富服务内涵。精心设计“七色花课程计划”,全面启动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首届开设6大门类15门课程33个社团到第三届开设20门课程49个社团,涉及人工智能编程、书法、足球、围棋、管乐团、科创小达人、射箭等,每周参加学生近1400人次,在各项竞赛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是用“满意度”调查实施服务监控。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开展课后服务,做好全程、全方位管理。结合实际,精心调研,协议引进培训机构。开展调查访问,加强过程监控。开展满意度调查,综合满意率低于80%的,取消合作。学生和家长对“七色花课程计划”的认可度和满意率越来越高,由首届的89.09%提升为94.86%,现学校将“七色花课程计划”延伸至午托,让孩子的午间生活也精彩。

  17.保山市隆阳区以校地合作拓展课后服务资源。隆阳区教体局2021年7月与家门口的高校保山学院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充分借助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及非学科类的知识带入了辖区的22所中小学。通过半年多的合作,共有568名保山学院师生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开展课后服务超过了20000个课时,有效地缓解了乡镇、山区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紧缺的现状,对缩小城乡差距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保山学院师生新鲜血液的注入,结合各校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年龄等界限,创设了书法、美术、手工、合唱、拉丁舞、芭蕾舞、合唱指挥、朗诵、乐器、阅读、科学小实验、影视作品鉴赏、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等40余个社团,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课程。课后服务“社团化”和课程的“特色化”,实现了“三不”承诺——“不上基础性文化课、不按行政班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课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课后延时服务达到了解家长之忧、育健康之美的目的。

  18.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中心小学用好乡村少年宫助力课后服务。一是挖掘红色基因,传承英雄不屈精神。乡村学校少年宫以“重温革命历史、弘扬兰英精神”红色主题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讲英雄故事,演红色课本剧等,引导学生学习英雄、崇敬英雄、歌颂英雄。二是立足地方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将口传心授的苗族非遗文化《跳三桩》融入到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中,邀请传承人到学校传授技艺,组织孩子参加学习传承活动,编排舞蹈参与各级展演。三是开办琴艺、书画、管艺、棋艺、课本剧场、计算机、体育、舞蹈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实施活动化校本课程,寓教于乐,活动育人。四是抓实展示展演,促师生共同发展,按照“兴趣引领、全员参与、展示自我”的思路,定期开展交流展演活动,检阅各村完小活动成果,全面推动少年宫活动高质量发展。五是办好假期班,主动担负起假期托管义务,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假期看管孩子难的后顾之忧,利用假期开展艺术、体育等免费义务培训活动。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少年宫成为立德树人的“德育宫”、提升素质的“快乐宫”、陪伴成长的“温暖宫”。

  19.楚雄州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以多元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一是分层发展,百花齐放。利用钉钉网络平台,对5270余名学生及家长课后服务需求进行网络调查、问卷和网络报名,学校统筹规划,走班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走班上课,分层发展。二是科目齐全,课程多元。100余个课后服务社团课程内容多元,涵盖了阅读、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书法、器乐、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等,课程形式新颖灵活,开设基础班、提高班,多层次、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惠及全校学生。三是制定课后服务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从内容、时间、岗位职责、工作要求、突发情况处置预案、弹性上下班制度等方面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规范。四是精心设计课后服务创意教学设计。设计、印制专门的课后服务社团课程创意设计本,要求教师按照相关要求,按时完成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创意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五是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每月对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课程创意设计、教学准备、上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六是坚持常态化督查。每天安排6名总护导教师对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巡视、检查、评价,评价结果列入学校考核,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20.曲靖市麒麟区育红小学四点发力促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一是找准切入点,科学设计服务内容。召开课后服务工作会议,综合评估师资、场地等,以校园、课程、教师的服务为主导,提出“全员托管”的管理模式,提供在校午餐、午休照看辅导和课后托管三项服务内容。二是明确着力点,高效抓好服务主阵地。从内容和具体落实入手,推行作业辅导与各种社团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既保证学生作业质量,又多元提升各项技能。三是确定生长点,优化提升服务质量。除作业辅导外,兴趣课、特长课、特色课占到很大比例。学校社团活动涉及数十种,基本达到了琴棋书画具备,体育艺术门类齐全,每个社团都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四是搭建展示点,提供学生特长展示舞台。为弥补学校体育训练场地短板,积极与“五馆一中心”沟通协调,合作开展以五大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特色课程。全校学生到毕业游泳普及率100%,已向市体育训练中心输送了32名运动员,向省体工队输送了3名游泳运动员,多名学生在省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定期开展三大球联赛、科技类展示、才艺展示等多项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高级别赛事,为学生展示特长搭建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

  21.昭通市绥江县南岸中心小学“一队四抓”促课后服务见成效。“一队”即少先队,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小广播、重大节日等开展德育教育,“四抓”则是主抓“科普体验”、“兴趣小组”、“体育锻炼”、“劳动教育”。选择了“节气日记”作为科普体验活动内容,通过明确分工,师生长期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研究等完成调查体验,让孩子们增长见识,获益匪浅。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少年宫开设了鼓号队、手工制作、美术、诵读、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拓宽了课后服务内容,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严格保障在校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积极组织鼓号队、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开展人人参与的劳动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小学中低年级开展卫生打扫、垃圾分类等校园劳动,高年级充分利用校园内边角剩余地块开垦“班级责任田”、“中草药农场”等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2.昭通市水富市打造“三心工程”促课后服务见实效。把课后服务作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着力将课后服务打造成“老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三心工程”。一是健全机制,教师用心。制定实施方案,把课后服务服务纳入中小学“党建+”特色服务项目、“团团陪伴·助力‘双减’”工作范畴,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采取教职工弹性上下班、优化教师课表、食堂错时供餐等系列举措,让老师更用心地参与课后服务。二是拓展内容,学生开心。落实“一校一策”作业管理办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以综合防控少儿近视工作为契机,结合场地、师资和设施为学生定制“运动菜单”,引导学生科学用眼、科学运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因校制宜开设音乐美术棋类、舞蹈等社团活动课程;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开设种殖、十字绣、手工等综合实践课程;还依托心理健康辅导室,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让课后服务时段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开心时段。三是优化管理,家长放心。把课后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进行告知,学生及家长申请、学校核准、统筹安排。城区学校、村社小学、寄宿制学校分类实行弹性离校制度,与家长接送时间的“无缝对接”。学校制定课后服务安排表、课后服务日志等规章制度促进课后服务规范运行,让家长放心。

  23.昆明市盘龙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绽放“非遗之花”。“花灯戏”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朴素简单、健康明朗的特色,是流行于云南省内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结合地域风格,将花灯曲调易学,曲剧灵活的优势和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利用课后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情境设计难题,实现了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补充与情感体验的增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参与,开展以《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调查活动,通过文字记录、摄影采风等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大量文化素材、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认知,深入了解家乡风土人情。二是开展跨学科教学探究,将花灯表现形式和内容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增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让学生自行进行有关花灯知识的搜集,并形成具体的作品。如创作了校本作品——《花灯校园诗会》,把学生之间比赛诗词的情景用花灯这一戏曲表现形式进行展现;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小蝌蚪找妈妈》以花灯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编、唱、演的情景体验中提升学科素养,有效地实现了语文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探究与教学。三是创新“花灯戏剧”课后服务阶段性评价。学校设计综合学习任务——花灯戏剧表演作为评价的手段,学校提供给学生各种表演机会、搭建各种表演的小舞台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记录学生发展的典型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考察其内在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为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提供了实践与探究空间。

  24.大理州鹤庆县非遗文化进校园助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鹤庆县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19年,县文旅局联合教育体育局,深入开展“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借助这一契机,学校开发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甸南传统手工刺绣”,州级非遗保护项目“鹤庆泥塑瓦猫”,彝族支系白依族的“唢呐”等校本课程,积极打造“非遗文化展厅”和“非遗文化走廊”,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实施课后服务以来,学校将“甸南传统手工刺绣”、“鹤庆泥塑瓦猫”、彝族支系白依族的“唢呐”列为特色社团服务项目,在鹤庆县非遗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聘请非遗传承人杨文焕、郜金福、字辉田三位老师为学生传授技艺,让非遗文化在云鹤二小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每逢周三下午第二课堂,学校“刺绣兴趣小组”的学生便和杨奶奶在一起学习刺绣技艺;“唢呐兴趣小组”的学生有模有样地吹起了唢呐;“泥塑兴趣小组”的学生则在郜师傅的指引下,学习“泥塑瓦猫成形”的技艺,看着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泥瓦猫逐渐成型,满脸都粘着泥土的孩子们脸上绽放出最纯真的笑容。“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百花齐放,也使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升级,形成特色。

  25.大理州南涧县非遗文化进校园充实课后服务。聘请南涧县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将“南涧彝族跳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剪纸等送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非遗“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传承非物质文化,提升学生精神素养。教育和文化部门携手,在学校挂牌成立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跳菜”传习学校,非遗传承人阿本枝按时到学校精心传授“彝族跳菜”绝技,编导“彝族跳菜”打歌操,在学校大课间做打歌操。非遗传承人陈德到学校传授“民间剪纸”技艺,在全县中小学生艺术展示活动中,剪纸作品亮点频出。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彝族刺绣,学生在穿针引线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认真细致的习惯。通过传帮带将有一定基础的学校老师培养成了跳菜老师、刺绣老师和剪纸老师,每个学校的课后服务至少都有了一个非遗内容。南涧县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学校课后服务,让师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学校的课后服务也因有了非遗这一新鲜血液而变得丰富多彩。

  26.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第二完小民族文化进校园增课后服务特色。学校坚持以“让教师品味精彩人生,让孩子享有幸福童年”为宗旨,力行“五育并举 ”。在课后服务安排组织中,除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心理辅导、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外,把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与课后服务活动结合起来,组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舞蹈、白曲演唱、三弦弹唱等不同的兴趣小组。把白族特色文化引入校园,如木雕、泥塑、黑陶、扎染、布扎等手工艺,聘请剑川县阿鹏艺术团的专业老师开展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如白族“霸王鞭”、白族三弦、白族童谣等,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以跳白族舞蹈《啊勒勒》《霸王鞭》《七月火把节》和啦啦操为主。结合剑川县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城市,创新编排了白族歌曲《爱国卫生就是好》,为剑川县《白族健身操》少儿版配音等,让白族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27.玉溪市玉溪第四小学承续科教启智特色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学校以教师引领、课程渗透、活动开发、比赛促进四种方式开展科技特色课后服务活动,催生出以“创造发明、小机器人活动、科幻绘画和作文、模型活动、科普教育、科技实践活动”为主体,兼具创造性、实践性、探索性、劳动性为一体的创新性学校科普教育育人模式。学校内组团队外请机构,建立了“五室一廊三基地”的科教园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开展科技教育渗透,建科普社团,开展科技研学实践活动,走进气象站,走进科普馆,用好校外的科普资源。学校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全覆盖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营造科普教育氛围,以“科技”的理念,打造学生核心素养。科教启智与课后服务的科学融合,吸引近全校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进科技活动中来,师生们搭上教育与“双减”的新桥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航模、建模、无人机等项目均做到了全省领先、全国同步的水平,学校和师生多次获得科技竞赛、评比殊荣。科技启智教育,对学生从小进行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践行立德树人宗旨,赢得家长的广泛赞誉,课后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8.丽江市玉龙县太安乡中心校借助科协力量增课后服务科普特色。借助玉龙县科协资建的“科技馆”及“高美古天文台”等平台,组织做好“科技发展低碳生活,为每个学生创造科学新天地”为主题的科普活动。邀请科协教师开展系列科技教育讲座,介绍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技知识,为全校师生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学校每个教师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挖掘各类科普素材,渗透科普教育。由教师具体指导技能训练,采用分组、合作等方式,制作一件件有创意的作品,提升学生的科普知识。如观察认识湿地公园拉市海常见鸟类,通过主题宣讲,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制作手抄报、绘画等形式,再现候鸟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科普主题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学科学、做科学的热潮,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落实了普及科学的目标,提高了科学教育的质量。

  29.昆明市官渡区东站实验学校三举措关心教师促课后服务保质量。用“双肩挑”的统筹思路,一肩挑课后服务的规范创新,一肩挑对教师团队的服务保障。为保证课后服务质量,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在“弹性上下班”制度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学校长远计。根据官渡区教体局“双减”工作推进会的精神,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分步推进,设计教师弹性时间紧急事务响应的工作平台与机制,避免因“弹性上下班”而影响日常工作。二是教师小确幸。初中部早上没有第一节课的教师,每周可有一次8:30到校上班。小学部保证每一位教师每周下午有两天可以4点下班,(如:双职工双双把家还;教师子女在幼儿园的,安排轮流去接等)加之每月半天的“零星假”、“代课单抵假”制度、子女中(高)考假,在减出学生幸福感的同时,增强教师幸福感。三是爱的小点心。9月学校工会为每位教师准备了一盒曲奇饼干,每月的每周一为教师送去了爱心糕点,为教师幸福加餐。

  30.昆明市官渡区关锁中心学校优化弹性上下班关心关爱教师。在出台制度之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会议调研和问卷调查,摸清教师需求走向,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设置、思维阵营激辩等方式,让老师明确了学校管理和学科需求之间的互通关系,学会了换位思考。制度建立后学校采用三级管理机制确保弹性上下班顺利实施。一是学校人事总管,运用钉钉APP平台进行管理,根据数据分析和制度将钉钉功能进行优化和科学设置,做到操作上方便、检查上有痕迹。二是年级组长分管,在学校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合理设置5+2年级课程和组内活动计划,在统筹安排和总结对比中,提出改进措施,年级组长是组内“弹性上下班制”的主要管理者、控制者和责任承担者。三是全校教师自管,实现弹性上下班时间和空间自管。同时,要求“弹性上下班班制”教师必须保证按时上课、按时教研、按时参加活动、按时完成学校、年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在关注教师的业务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工作推进及改革发展情况下,明确弹性上下班“弹”走的是教师的疲劳和不良情绪,增加教师的幸福感。

  31.临沧市凤庆县监督靠前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这个学期感觉到什么新变化?”“作业都能在学校完成吗?”“你们是怎么安排学生的课后服务的?”这是凤庆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学校开展“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时的场景。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近距离监督的优势,擦亮监督探头,强化监督职能,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情况进行监督,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及时处置举报信息,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并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同时,联合教体、市场监管、人社等职能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全面梳理监督检查工作要点,建立监督工作清单,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拉网式排查,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当面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制定“双减”工作监督任务清单,对标对表开展精准监督。通过走访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课后延时服务等内容进行检查评估,切实减少学生作业压力,积极推进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持续巩固“双减”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 范芳钰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1348131059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