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21 09:04:26
来源:昆明日报

昆明推动“养老”向“享老”贴心升级

字体:

  每个工作日上午,盘龙区金辰街道映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活力涌动:舞蹈教室里,阿姨们跟着老师舒展身姿、练习舞蹈;非洲鼓教室里,老人们围坐一起敲响欢快节奏;中医理疗室里,专业医师正为老人揉捏肩颈;11点30分,老年幸福食堂准时开餐,老人就餐还能享受优惠价……

  “现在我吃饭、找乐子、调理身体都在家门口,太方便了。”“白天子女要上班,我一个人在家很孤单。有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天都能和老伙伴们一起活动,日子过得更有滋味了。”说到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人们赞不绝口。

  一站式服务让老人老有所乐

  映象社区位于金辰街道东北隅,主要有云南映象小区、城市公园广场小区、碧桂园·KCC·云南映象小区3个居民小区,有居民约2.7万人,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社区。“我们社区有约305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解决辖区一直以来缺乏为老年人提供集中服务活动场所的问题,2024年10月,在民政部门、金辰街道办事处的统筹指导下,社区通过公建民营方式,引入优质‘养老合伙人’企业,建设了映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映象社区党支部书记苏晓丽介绍。

  映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有爱心食堂(助餐点)、艺术中心、中医馆及居家服务等板块。其中,艺术中心合作开设古典舞、民族舞、锅庄舞、合唱声乐、非洲鼓、形体走秀、八段锦等12门课程,深受老年艺术爱好者的喜爱。中医馆,数名常驻医师为居民提供诊疗与理疗服务,还联合三甲医院开设中医养生课、急救课、家庭常备药常识课、老年康复护理课等系列公开课,并不定期开展免费义诊、专家坐诊活动。此外,还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助行、陪诊等服务。

  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爱心食堂(助餐点)外,云南映象小区内还开设了“社区新时代老年幸福食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和低保人群,两个食堂都推出每份最高12元、最低免费的两荤两素餐品,一年多来已累计服务辖区居民2万余人次。

  映象社区还开展物业服务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我们以社区为中心,以云南映象小区为试点,通过物业公司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合伙人’企业积极配合,共同构建社区协同养老服务网络。”苏晓丽介绍,物业公司网格员对小区7828户家庭进行全覆盖摸排,并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起,定期对老年人按年龄分层进行回访,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掌握辖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做好社区在册老年居民的养老服务。同时,社区聚力广泛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凝聚一批社区能人、银龄力量成为社区养老合伙人,借助其专业特长及资源优势为社区提供多元养老服务。

  通过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昆明市越来越多的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区15分钟“养老幸福圈”体系,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让老人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养老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昆明市先后完成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法,出台“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老年助餐服务方案、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构建起以法律法规为统领、规范性文件为主体、部门专项政策和标准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同时,昆明市持续加大养老服务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发放新增床位一次性建设补助、护理型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创建等级奖励补助、综合责任保险补助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幸福食堂发放运营补助。养老服务企业或组织还能依法享受减免增值税等政策。

  目前,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140家,建成县级失能照护中心16个、乡镇(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1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24个、老年活动中心(站、室)1217个、社区为老助餐站(点)270个,拥有各类养老床位3.45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6.7%,并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养老服务企业和品牌,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昆明市还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此外,昆明市还鼓励养老服务与旅游、体育、家政、教育、房地产等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产业服务链,养老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当前,昆明市正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特困、低保、失能失智等老年群体,昆明市将进一步加强兜底保障,健全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加大补贴力度,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浴、精神慰藉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并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推动养老服务数字化建设,鼓励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老金融等新兴业态,推动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拓展养老服务领域,用多元化养老服务推动“养老”向“享老”贴心升级。(记者 孙潇)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