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加工产业 史巧扎根一线做好“土特产”文章-新华网
云南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17 17:30:36
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赋能加工产业 史巧扎根一线做好“土特产”文章

字体:

  作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发酵工程及大食物观创新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史巧始终坚守“做好土特产文章、服务‘三农’”的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产业发展,让科研成果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在“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中,史巧作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服务团成员深入基层与企业,联合当地企业累计获得4项科技项目,其中省级重大专项、省级乡村振兴专项各2项,为企业争取科技经费679万元。此举带动了企业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科研—企业—产业”协同创新模式。

史巧在企业进行火腿腌制实验(2024年3月14日摄)。

  在发酵肉制品领域,针对低盐、低硝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史巧带领团队开展云南本土菌种资源收集、鉴定与应用研究,建成云南传统特色肉制品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实现菌种技术自主可控。团队首次报道本土考克氏菌在肉制品加工中的潜力,并验证其对火腿特征风味形成的积极作用;同时筛选出可原位产生亚硝基肌红蛋白的本土菌株,在不添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情况下,提高发酵肉的红度值。此外,她还系统分析发酵周期、原料猪种等因素对火腿理化性质与风味品质的影响,为洞藏火腿、黑猪火腿等云南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她与云南宣威火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第六届“创客中国”云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企业组二等奖;参与制修订诺邓火腿、鹤庆盘腿、弥渡卷蹄加工工艺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主编专著《云南民族特色传统肉制品》,推动传统技艺从经验传承迈向科学规范;针对企业生产痛点,研发萨拉米专用发酵菌剂及配套工艺,创新周年化火腿生产技术,突破季节性生产限制,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与市场应变能力。

  在乳制品加工领域,史巧通过菌种复配,以槟榔江水牛奶为原料开发出发酵黄油等产品,完成中试并确定吨级加工工艺。作为大理市乳业产业科技特派团成员,她参与运用蒸汽螺杆热烫拉伸设备制作传统乳扇,并探索乳清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乳扇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方案。

史巧在企业进行藠头腌渍实验(2020年5月18日摄)。

  在发酵蔬菜领域,史巧负责建立发酵菌群调控技术,研发低盐、无焦亚硫酸钠的发酵蔬菜加工工艺,将老坛酸菜发酵周期缩短至2周,食盐含量降至2%以下,亚硝酸盐含量下降至4毫克/千克以下,显著提升产品安全性与附加值,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史巧表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在生产实践中挖掘科研选题,把科研链条从理论研究延伸到应用实践,帮助企业形成一套可持续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让科技服务产业、惠及农民,也让云南的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完)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