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靠天吃饭,现在烤烟、豌豆、蚕桑齐发力,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高桥镇高姑拉村村民松燕一边打理蚕房,一边细数着村里的变化。走进高桥镇高姑拉村,连片的豌豆田绿意盎然,蚕农在蚕桑厂房内忙碌不停……一幅产业兴旺的热闹景象展现在眼前。
“产业转型的契机,源于烟草部门的精准帮扶。”高姑拉村党总支书记罗学先介绍,自2020年起,武定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烤烟种植作为产业帮扶的突破口,协助发展豌豆、蚕桑等产业,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了1000多个烟草水窖,不仅保障了农业灌溉,还有效缓解了水源流失问题。
“小豌豆”成“大产业”
依托当地的气候特点,高姑拉村大力发展的青豌豆种植已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全村青豌豆产值突破200万元。今年村集体统一购买并发放豌豆种子2.6吨,其中向脱贫户每户发放15公斤,一般户每户10公斤,稳定种植面积达1650亩。

高桥镇高姑拉村(资料图)。
“现在灌溉用水得到保障,我们村种出来的豌豆品质好,根本不愁卖!”罗学先说。由于品质过硬,收购商直接到村上门收购,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面对良好的市场反响,高姑拉村正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模式,将这份“山里的美味”销往更广阔的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蚕桑养殖添动力
在特色产业版图上,蚕桑养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这一产业的兴起,得益于2020年沪滇合作项目和烟草部门的持续帮扶——政府出资帮蚕农建盖厂房,烟草部门则按每亩1000棵的标准补贴桑树苗。
村民松燕是村里的“蚕桑带头人”,同时他家还种植着8亩烤烟。“土地就在家周围,方便耕种。”松燕算起了他的“多元增收账”,“在种烟的农闲时间,我带头发展蚕桑,种了24亩桑树,能产出30张蚕茧。养蚕周期短,15天就能出一批茧,一年能养5批左右,经济效益很可观。”
松燕还将养殖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尤其是留守老人,并主动帮助他们销售蚕茧。“我就是想带着大家一起增收,共同过上好日子。”松燕说。
多措并举强经济
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活水。村里建设的光伏电站,每年能为集体带来10万多元的稳定收入,这些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完善和反哺农业。

村民松燕在打理蚕房(资料图)。
罗学先说:“我们正在尝试种植续断、当归等中药材,今年试种了160亩。如果成功,将继续扩大面积。”这一新产业的探索,源于2024年政府规划建设的380亩高标准农田种植艾草打下的基础,显示出高姑拉村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前瞻性。
同时,高姑拉村的人居环境也实现了美丽蝶变。道路已全部硬化到每个村民小组,路旁栽种的桑果树、石榴树、山楂树不仅绿化了村庄,更孕育着新的希望。污水处理、化粪池建设、污水管网铺设、厕所改造、垃圾焚烧池等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如今的高姑拉村,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