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05 11:46:58
来源:云南省司法厅

边境线上的司法所:以法治之笔勾勒边疆安稳画卷

字体: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铜壁关乡,25.2公里的国境线蜿蜒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在这片土地上,铜壁关司法所始终坚守岗位,用鲜活的实践诠释着“法治固边”的深刻内涵,为边疆群众筑牢公平正义的坚实后盾,让法治力量切实守护每一份生活安宁。

  双语普法: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

  铜壁关乡是景颇族群众聚居地,为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铜壁关司法所组建了一支汉景双语普法宣传队,成员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普法志愿者以及通晓法律的村组干部。

  2025年8月,铜壁关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进铜壁关乡建边村委会,开展了一场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普法活动。活动中,铜壁关司法所工作人员以拉家常的方式普法,精通景颇语的村干部随即用流利的景颇语准确翻译,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将妇女权益讲解得清楚透彻,让法律知识充满了“烟火气”与“百姓味”。

工作人员在铜壁关乡南岭村调解宅基地纠纷(1月17日摄)。

  铜壁关司法所发挥双语优势,在线上依托新媒体拍短视频、推知识,线下以“火塘夜话”“双语普法”为特色,开展“送法进村”“摆摊设点”等活动,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定分止争:筑牢社会和谐“第一道防线”

  铜壁关司法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合排查与调解机制,致力于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2025年1月,铜壁关乡南岭村蒋某一家就因宅基地权属纠纷陷入了困扰。铜壁关司法所得知此事后,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深入现场,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指出双方在宅基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责任。经过一番努力,工作人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若非你们及时介入调解,此事恐怕会无休止地拖延下去,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调解结束后,蒋某满怀感激地说道。

  严管厚爱:助力特殊群体“再出发”

  社区矫正工作是基层司法所的重要职责。铜壁关司法所始终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帮扶相统一”的原则,为每名矫正对象量身定制矫正方案,内容涵盖思想引导、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和公益服务等,帮助他们重拾希望、顺利融入社会。

  2024年12月,因诈骗罪被判处缓刑的青年杨某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初期,他情绪低落,不愿与工作人员交流。司法所工作人员没有放弃,多次上门谈心,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和实际困难。得知他家里的住房存在问题后,工作人员积极协助联系村委会,妥善解决了住房问题。如今,杨某表现良好,不仅积极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各项活动,还主动劝导其他社区矫正对象积极配合司法所监管,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铜壁关司法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0月22日摄)。

  法治护航: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边境地区的乡村发展中,法治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5年9月,南岭村计划将村集体闲置房屋进行出租,以盘活资产、增加收入。然而,在拟定租赁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条款表述模糊、权责界定不清晰,导致签约工作陷入停滞。村民们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后续会出现纠纷,影响村集体利益。

  得知这一情况后,铜壁关司法所第一时间介入,工作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租赁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原合同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明确双方在租赁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租金支付方式、房屋使用规范、维修责任划分以及合同解除条件等关键内容。重新修订后的租赁合同条款清晰、权责明确。签约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房屋成功出租。此次租赁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收。

  从火塘边的普法声到田间地头的调解身影,从矫正对象的社矫之路到乡村振兴的法治护航,铜壁关司法所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边境线上书写着法治中国的生动实践。在这片热土上,“守边就是守国,守法就是守家”的信念深入人心,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