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边境村寨国旗飘扬,映照着锦绣山河,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在这片红土地上,边疆各族儿女一心向党,书写着守边固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强基固本:筑牢边疆安全稳定屏障
在云南漫长的边境线上,爱国主义教育与强边固防的实践紧密融合,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近日,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的国殇墓园内,前来瞻仰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在聆听了滇西抗战的悲壮历史后,不少参观者眼眶湿润。讲解员介绍,这里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持续激励着人们勿忘历史、奋发图强。
在保山,类似国殇墓园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多处,并由此衍生出一条条成熟的红色研学路线。一个个“红领巾小小讲解员”通过沉浸式讲解实践,让红色知识从书本走入现实,深深植根于年轻一代的心灵。一批批参加“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的高校学子们也活跃在艾思奇纪念馆等场所,为游客提供专业的义务讲解。各族青少年在躬身实践中,深刻感悟红色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远眺勐董镇龙乃村上龙乃自然村(8月8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文化润边,凝聚人心。
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上龙乃自然村,村民们自编自演富有佤族特色的民族歌舞,并与周边村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展演和体育竞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同时,该村深入推进法治宣讲、普法强基、强边固防等系列活动,村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龙乃村的群众将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强边疆党建长廊,让边境村寨幸福之花越开越艳。”龙乃村党总支书记赵爱军的话语,道出了边疆人民的共同信念与坚定决心。
在沧源县班洪乡,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赋能边疆治理和党员教育的重要法宝。该乡依托“三好”边境党校,与上级及周边党校合作,打造“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三条主题红色教育现场教学路线;同时,全面落实防控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巡边护边,构建联防联控格局。
“边疆民族地区发生的变化,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在边境一线,我们要努力搞好建设,守护好国土。”老支书田建明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映照出无数守边人的忠诚与担当。
兴业富民: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在坚决守牢安全底线的同时,云南边境各地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有效机制,盘活本地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步入腾冲市的高黎贡山茶博园,阵阵茶香沁人心脾。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茶,还能品尝到独具风味的茶餐,参与有趣的亲子研学项目,体验茶文化的魅力。
茶地变景点、茶园变公园(4月8日摄)。新华网发(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茶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茶农,一头连着广阔多元的消费市场。”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亚忠介绍,公司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茶山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动“茶地变景点、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年来,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茶园联建、领办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将这片小小的“绿叶”做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古镇经济”在边疆地区同样焕发出蓬勃生机。当游客走进腾冲和顺古镇探寻历史遗迹、触摸时光脉搏时,毗邻古镇的村庄如何借势发展?腾冲市和顺镇大庄村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大庄村内的咖啡文化体验中心(8月5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和顺镇党委副书记杨朴介绍,大庄村作为和顺古镇的延伸拓展区,主打亲近自然、体验乡愁的农文旅融合业态,让游客能够获得更为松弛、沉浸的旅居感受。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大庄村以旅居产业为引擎,借助“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有效盘活村内资源,积极培育乡村民宿集群、特色观光农业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实现了“农业打底、文旅增色、电商破圈”的良性互动,全面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绿韵文脉:绘就边疆幸福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边疆地区最具特色的宝贵财富。云南边境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努力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让“绿”与“美”持续绽放。
在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啸东一家在村民李发顺家的小店里,兴致勃勃地体验制作佤族传统美食大米粑粑,木质模子印下“福”字,寄托着美好祝福。
游客体验大米粑粑制作技艺(8月6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在这个被誉为“幸福的地方”的村寨,村民们正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该村村民赵仁新原本在外务工,后来他敏锐地捕捉到家乡发展机遇,5年前毅然返乡开办了农家乐。他将佤族风情融入餐饮服务,为游客提供多元的文化体验,如今年收入很可观,还带动了部分村民就近务工就业。
据介绍,该村正依托生态和文化双重优势,打造了司莫拉幸福餐厅、幸福大米粑粑加工体验基地,并有序拓展幸福书吧、幸福咖啡屋等服务业态,不断推动“农旅融合促团结、文旅赋能固边疆”的发展模式,生动诠释着“幸福佤乡”的深刻内涵。
翁丁老寨(8月8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而在沧源县翁丁村,游客们则能体验到一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游客既可以感受原始佤族部落的古老文化风貌,也能看到易地搬迁后新村呈现的现代生活图景。
“我们探索出了‘新村居住、老寨上班’的发展模式。”勐角乡党委副书记肖济民介绍,翁丁新村全部村民加入旅游合作社,参与景区表演和服务,通过积分制管理,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务工。
当地还将佤族织锦、土罐煮茶、拉木鼓等极具民族风情的传统项目,巧妙转化为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吸引各族游客共同参与,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广泛交流、全面交融。
从国门一线的坚强守护,到田间地头的产业兴旺,再到村村寨寨的文化传承与生态和谐,云岭边疆各族干部群众正以昂扬的姿态,守好祖国的西南大门,建设着幸福家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