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烟田流金,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青黄相间的烟叶缀满坡地。当烟叶告别土地、步入烤房,一场关乎品质升华的“黄金淬炼”悄然启幕。烘烤环节作为烟农“钱袋子”能否充盈的关键一环,牵动着农户的心弦。麻栗坡县烟草专卖局紧扣这一核心,以专业化服务夯基固本,借绿色化转型蓄势赋能,凭韧性化体系破局攻坚,蹚出一条提质增效、生态和谐、稳健抗逆的“新路子”。
专业协同 从分散经验到科学标准的蜕变之路
清晨,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摆谷村村民王正翠已通过手机发出今日的第一份“烘烤订单”。半小时后,烘烤辅导员张信富带着技术团队出现在烤房群前。“如今种烟,再不用对着烤房发愁。服务队从采收时机到编烟装炉,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王正翠感叹道。
王正翠发出的“烘烤订单”,正是麻栗坡县烟草专卖局破解“烘烤难”的核心密钥——烟农按需下单,“专家”精准接单,从鲜烟叶采收时机判断到烤房温湿度曲线设定,为烟农提供“一条龙”精准服务。
服务队人员正在使用烟夹编烟(9月16日摄)。
专业化烘烤服务队依据烟叶成熟度科学分类采收,严格遵循“同竿同质”原则进行编烟,精准把控装烟密度与均匀度。如今的烟叶烘烤工作,已成功打破昔日零星分散、技术参差的门槛,迈向了“采、编、装”环环紧扣的专业化道路。麻栗坡县麻栗镇烟叶收购站负责人田福次介绍:“专业化烘烤让烟叶烤黄、烤香、烤软的目标更易实现,上等烟比例较以往提升显著,烟农亩均增收看得见。”
此外,麻栗坡县烟草专卖局打造了由“烘烤师+烘烤主管+烘烤辅导员”三级联合、技术过硬、服务周全的专业化烘烤人才队伍,通过划分责任片区、信息上墙等措施明确管理责任,并建立微信交流群,让烘烤业主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迅速反馈问题,专家及时答疑解惑开展“云服务”,将“经验烘烤”升级为“工艺流水线”,推动全县烟叶烘烤损失率下降15%,真正让“种得好”转化为“烤得优”。
低碳变革 生态底色托举产业金色未来
在麻栗坡县麻栗镇老地房烤房群,昔日煤烟弥漫的景象正加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这里的烤房已经完成了一场“绿色革命”。“现在烧生物质燃料,屋里屋外干净多了,烤出来的烟叶色泽还好。”麻栗镇茨竹坝村烟农陈昌贵满意地说。
生物质燃料的推广让绿色发展理念扎根烟区,正逐步取代传统燃煤烤房,成为绿色烘烤的核心力量。这种以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为原料的颗粒燃料,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不仅减轻了环境污染,还为当地农林废弃物找到了资源化利用的高效出路。
大坪烟叶收购站负责人正在查看受灾烟叶烘烤情况(7月15日摄)。
与此同时,电烤房的稳步推广,实现了烘烤过程的“零排放”,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标杆,为绿色烘烤增添了新动能。“现在烤烟真是越来越智能了,过去一到烤烟季就要挑灯夜战地守着烤烟,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远程控制电烤房,而且每公斤烟叶耗电低,烤出的烟叶颜色鲜亮、油分足。”大坪镇烟农蒋福德感慨道。
麻栗坡县烟草专卖局副经理罗顺琼算起生态账:“相较于燃煤烤房,生物质烤房减排颗粒物90%以上,每炉节约成本300元;而电能烤房不仅实现污染物“零排放”,而且每公斤烟叶耗电仅2度多。”
此外,电烤房在烤烟季结束后化身“增收站”,闲置烤房能冷藏蔬菜,烘干中药材,实现“一房多用”。绿色电能正串联起乡村振兴的金色链条。
逆境淬金 风雨洗礼下的“抢烤”攻坚战
“今年汛期那场暴雨来得突然,多亏生产技术员们连夜赶来指导抢烤!”大坪镇大石洞村烟农刘丕庆记忆犹新。采烤时节,麻栗坡县接连遭遇严重风灾与强降水突袭。大风吹倒烟株,洪水淹没烟田,大量半熟烟叶被浸泡折损,成熟采收时间窗口被急剧压缩。面对灾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烟叶抢烤”攻坚战骤然打响。
对此,麻栗坡县烟草专卖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网格技术员逐户排查灾情,精准评估烟叶损伤程度和可烤性,制定“一片一策”的抢收抢烤方案。对倒伏烟田,组织人力及时扶株、清理淤泥;对水淹受损烟叶,指导烟农快速清理、分类编竿,受损烟叶烘烤难度陡增,极易烤坏。“风雨过后更要精细操作,这些烟叶经过特殊烘烤,品质一点不差。”麻栗坡县烘烤师雷碧俊的这番话给烟农们吃下了定心丸。
在各方力量倾力协作下,全县成功抢烤受灾烟叶860公斤,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有力守护了烟农的“钱袋子”与产业发展的“基本盘”。
在这片土地上,金叶飘香的故事醇厚动人,烟叶生产每一步的跨越,都印证着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与蓬勃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