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27 09:42:58
来源:新华网

【探秘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Vlog】世界旅游日|跟着大象去旅行

字体:

  在云南,大象已成为一张灵动而温暖的名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慕大象之名,来云南开启一场生态之旅。而“大象”也以多样的方式融入游客的云南之旅,从探寻生命奥秘的科普研学,到充满奇思妙想的手作体验,再到琳琅满目的特色纪念品,为四面八方的游客开启了一段段知识与趣味交融、生态与文化共鸣的独特旅程。

  科普研学启认识大象的奇妙之门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神秘的热带雨林让这片绿洲成为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观赏自然景观已不再是游客感受、了解这片热带雨林的唯一旅游方式,科普研学的兴起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西双版纳野象谷附近活动的亚洲象(7月4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许多人来到西双版纳,期待与野生亚洲象来一场偶遇,这在被誉为“人与亚洲象沟通的桥梁”的西双版纳野象谷就有机会实现。但即使没有实现,该景区也在尝试更多形式让游客了解亚洲象、走近亚洲象,比如开设亚洲象相关的科普研学课程。

  该景区的研学课程包括“与象同行”,即在保持安全距离不干扰亚洲象的前提下,在野外观察亚洲象的行为;“雨林工程师”课程,带孩子们了解亚洲象强大的生态功能以及保护亚洲象的意义;“自然侦探社”让参与者通过大象留下的蛛丝马迹,来判断它们的生存策略、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物种和环境的关系;“救助象故事课堂”通过“象爸爸”的讲述,让学员了解救助象的故事以及救护亚洲象的艰辛……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远距离观看亚洲象(视频截图)。新华网发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游客对大象的智慧、情感及其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也如同一把钥匙,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亚洲象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到保护亚洲象的意义。而西双版纳野象谷研学游的火热是西双版纳发展新兴旅游方式的缩影,在这里,以亚洲象或各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科普研学活动不断兴起,成为许多家庭和青少年深度游的选择。

  当“大象”与各类传统技艺相结合

  “在这个底部把这些纸浆晃均匀,差不多均匀了以后我们再用网去抄它,这样就形成一张纸的雏形了。”除了科普知识的学习,在西双版纳野象谷,还可以通过动手体验与亚洲象来一次亲密“接触”——体验制作象粪纸。

制作好的象粪纸(3月9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有限公司讲解员罗倚芬常带游客体验这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她会带游客了解象粪中隐藏的奥秘。“每一张象粪纸制作出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纹路和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罗倚芬说,游客在DIY的过程中体验着动手的乐趣,也通过这种方式将“大象”作为纪念品带走。

  除了参考传统造纸工艺的象粪纸,在西双版纳,“大象”正与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相结合,走进位于景洪市勐养镇的曼掌村,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结合。曼掌为傣语,意味“养大象的村寨”,当然,这已是过去式。如今的曼掌已经不养大象,但大象却深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随着旅游的不断兴起,曼掌成为“家家是传习馆、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个个是文化人”的深度游体验村落。寨琬工艺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用慢轮制陶技艺制作的大象作品(3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历史悠久,这项技艺讲究手、泥、轮的缓慢磨合,保留了更为古老的成型方法。寨琬工艺坊就能通过慢轮制陶制作大象,当温润的陶泥在指尖缓缓旋转,游客可以尝试将大象的形象融入陶器创作,或是捏塑一个憨态可掬的小象摆件,或是在陶坯上刻画出有趣的象纹图案。这也是寨琬工艺坊负责人玉罕的拿手项目,她常常把诀窍教给游客,让他们可以既体验传统文化,又能带走“大象”。

  除此之外,傣族织锦、用象粪给陶器上一层釉等传统技艺都融入了与大象息息相关的元素。在西双版纳,“跟着大象去旅行”的内涵远不止于大象本身,更延伸至与象共生的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智慧与灿烂文化,这种体验方式也让旅途增添了文化的厚度与创作的乐趣。

  大象之旅回味悠长

  有趣的象粪纸、精致的大象木雕、活泼可爱的大象布偶、环保的大象主题帆布袋,或是象粪釉制品、慢轮制陶呈现出的大象……这些纪念品不仅是对旅程的纪念,也让亚洲象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更多人心中。

各类和大象相关的产品(3月9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不论是由大象衍生的一些环保产品,还是研学课程,其实都起到一个传播亚洲象保护理念的作用。”在罗倚芬看来,大象作为一张重要名片融入旅游产业中,而旅游的发展也应该承担宣传、传播亚洲象保护这一使命。景区希望通过科普与体验的形式让游客对亚洲象以及亚洲象的家乡有更多了解,让他们更直观、深刻地认识到亚洲象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虽然我们村寨现在已经不养大象了,但游客依然能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大象文化。”勐养镇传统民族文化宣传志愿者岩罕说,动手体验与大象深度融合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各种大象文创产品都在推动着游客成为大象文化的体验者、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民族记忆的感触者。

用慢轮制陶技艺制作的大象作品(3月8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据了解,当前,深度融合生态、科普、文化和手作体验的旅游模式与大象这张名片紧密结合,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了云南大象的魅力,当旅途结束,带走的不仅是照片和纪念品,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文化的回忆。同时旅游收益也更好地惠及了当地居民,激发了他们传承文化和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随着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这片土地也将为人象和谐探索出更多新路径。(完)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执行:柴静 徐华陵

海报设计:陈寒青

指导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支持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景洪市委宣传部

勐养镇人民政府

西双版纳野象谷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