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2025年“云岭农科智汇”学术活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举办。活动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作物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嵩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150 余名专家学者、种业企业代表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
活动现场(9月25日摄)
在开幕式致辞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小林表示,“种业” 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头环节,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 “芯片”。云南在特色种业发展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粮食产业作为全省 “1+10+3” 重点产业体系中的首要产业,要始终以绿色创新发展为核心引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保障种源安全、提升粮食产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等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育种技术攻关进程,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融合机制,全力培育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影响力与竞争力的 “滇系” 种业品牌。
学术交流环节(9月25日摄)
活动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倪中福和李自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武晶,以及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成都)分中心研究员余毅,分别围绕《小麦产量基因挖掘与设计育种》《稻种资源冷适应性基因研究与利用》《我国食用豆科技创新现状》《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促进种业科技创新》作学术报告。各位专家在报告中深入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前沿技术进展及实践应用经验,为参会人员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实地观摩环节(9月25日摄)
会议还进行了科技成果推介与实地观摩环节。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保山市农业科学院、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红河州农业科学院、楚雄州农业科学院以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依次进行科技成果展示与推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品种选育、育种技术体系构建、栽培技术模式创新与示范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参会人员前往楚雄市东华镇,实地参观滇系种业科研基地,现场观摩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展示与示范种植情况,直观感受 “滇系” 种业的科研实力与发展潜力。
此次活动汇聚了产、学、研、用各方智慧力量,为共同探索滇系种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搭建了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云南省农业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有力推动滇系种业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进程,为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种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注入强劲动力,为云南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 “滇系” 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