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庞然大物亚洲象身披厚甲般的皮肤,穿梭在荆棘密布的密林间。虽然它们的皮肤看似粗糙、厚实,但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敏感。蚊虫叮咬、树枝刮蹭、烈日灼烤……面对这些生存的“痒”点,智慧的大象演化出了一套蹭痒和护肤的“秘籍”。它们就地取材,将森林与河流化为天然的“痒痒挠”,这就是它们“蹭”出来的生存智慧。
在河流里洗澡的野生亚洲象(3月4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借助“工具”智慧应对生存“痒”点
许多人误以为,大象拥有如此厚实的皮肤,定然是“皮糙肉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象爸爸”陈继铭介绍,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中,蚊虫的叮咬、坚硬尖锐的植物刮蹭或炎热的天气都困扰着皮肤敏感的亚洲象。它们时常会感到痒,当然,它们会首选用鼻子来挠痒,毕竟它们的鼻子就像人的双手一样灵活,用鼻子揉眼睛、挠身体侧面的皮肤都是十分常见的。但是也有鼻子挠不到地方,比如肩部、背部和肚皮等,聪明的它们学会了借助“工具”。
亚洲象用鼻子卷起树枝,戳向皮肤达到止痒效果(3月11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对于亚洲象而言,粗糙的树木就是最得力的“痒痒挠”。大象会用鼻子巧妙地折断或拾取一根长短适合的树枝,并精准地将树枝递到身体发痒的部位,或用鼻子卷着树枝来回刮蹭,或将树枝固定在某处用身体去蹭,是不是聪明极了?
亚洲象来回蹭树,为肩部止痒(3月11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而对于肚皮、后背等更大面积的区域,一根树枝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此时,高大且粗糙的树干便成了天然的“痒痒挠”。观察中发现,大象会悠闲地将四肢跨站在倒下的树干上,将肚皮放在粗糙的树皮上来回蹭痒。被蚊虫叮咬到背部后,它们也会找到高度合适的树,来回蹭后背,这样不仅可以止痒,还能有效蹭走皮肤上的死皮和寄生虫。
大象的天然“护肤品”
如果“蹭树”是深度清洁,那么“泥浴”就是大象钟爱的“全身护肤SPA”。
一头幼象在泥塘里打滚(3月5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在泥塘中,大象会用鼻子将浑浊的泥浆吸起,然后均匀地喷洒、涂抹在背部和身体两侧。陈继铭介绍,这个行为看似嬉戏,实则也是它们有效止痒、护肤的生存智慧之一——泥浆在大象体表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隔绝了阳光的直射,更重要的是,这层泥壳能牢牢困住蚊虫,在做完泥浴后,它们也会借助粗糙的树干来回蹭,在这个过程中将这些“不速之客”带走。
此外,松软的土堆和沙坑也是它们喜爱的“美容”场所。它们会侧卧下来,在沙土上惬意地翻滚,让细腻的颗粒摩擦皮肤,不仅可以让它们的皮肤更加舒适,还能有效降温。
亚洲象幼象正在愉快玩水(3月11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河流也是它们护理皮肤的重要场所。在天气十分炎热的时候,踏入清凉的河水,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在洗澡时,它们还有额外的“搓澡”妙招。它们会在水中来回翻滚、侧卧,利用河床底部的鹅卵石和粗糙的砂砾来摩擦身体,帮它们揉搓掉皮肤上的污垢和寄生虫。这也是野生亚洲象在自然环境中最惬意、最生动的画面之一。
从蹭痒的智慧中读懂大象
对于从事亚洲象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而言,大象蹭痒的行为,不仅是观察中有趣的画面,更是宝贵的科研数据来源。他们可以通过大象蹭痒留下的痕迹得到许多信息——在一处野象活动的区域,一棵树皮若被磨得光滑、甚至带有泥渍,无疑就是一个“蹭痒点”。
亚洲象正在野外蹭树,研究人员可根据它留下的痕迹判断大致身高等信息(6月24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通过测量树干上擦痕的高度,研究人员可以推算出这头象的大致身高。结合“蹭痒点”附近脚印的尺寸、深度和步幅,还可以推断出它的身高体重,是单独行动还是家族同行……这些无声的痕迹,如同大象在大自然中写下的日记,等待着被发现、被解读。
亚洲象用泥土覆盖身体,防止蚊虫叮咬(3月4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从一棵树、一滩泥,到一条河,它们用大自然中最天然的“道具”,解决了生存的“痒”点。这份“蹭”出来的智慧,是它们与自然环境长期共生共融的结果,也留下了解开它们生存秘密的自然密码。(完)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执行:柴静 徐华陵
指导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支持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