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15 09:58:07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景谷笋用竹产业链再延伸 巧破“淡旺季”增收新路径

字体:

  近日,走进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笋用竹产业种植示范基地,虽已过甜笋生长旺季,但竹农们却并未闲下来。在赵一鹤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的技术指导下,不少竹农正忙着照料刚放养的竹虫幼虫,棕色的幼虫在笋壳上蠕动,成为甜笋产业淡季里增收的新途径。这正是景谷依托专家工作站力量,延伸笋用竹产业链、破解“产季价高难存、淡季价低无收”困境的生动实践。

  景谷地处滇西南,气候温润、山地资源丰富,笋用竹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群众重要的增收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鲜笋产业受季节影响显著:每年产鲜季,大量鲜笋集中上市,虽价格较高却难以长期保存,农户往往需“抢时间”出售;而淡季时,鲜笋价格骤降至3~4元每公斤,单个竹笋即便品相较好,售价最多也才10来块钱,竹林资源闲置,竹农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突出。

  2023年,赵一鹤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在景谷落地,聚焦笋用竹产业提质增效课题。工作站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景谷竹林生态适合竹虫生长,而竹虫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色食材,市场需求旺盛,且养殖周期可与鲜笋产季错峰,恰好能填补淡季增收空白。“竹虫养殖不仅能利用淡季的留养母竹时的竹林资源,形成竹林—鲜笋—竹虫的循环模式,一举多得。”赵一鹤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成员介绍。

  工作站随即制定“旺季售鲜笋、淡季养竹虫”的产业链延伸方案:产鲜季时,指导农户采用分级采收、冷链预冷等技术,提升鲜笋保鲜度,同时对接商超、电商平台拓宽销路,确保优质鲜笋卖出好价钱;淡季来临前,工作站组织竹农开展竹虫养殖技术培训,从种虫选育、繁殖、仿生放养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手把手”指导,并联合建立统一收购渠道,解决农户“养得好、卖得出”的后顾之忧。

  “往年鲜笋卖完就等下一季,旺季大量竹笋上市时,竹笋的价格也低,一棵标准竹笋最多也就挣10来块,今年跟着专家学习养竹虫,每棵竹子能产1公斤左右的竹虫,产值直接到100多元!”民乐镇竹农周祥算起增收账,脸上笑意十足,“除掉种苗、管理等成本,每棵竹子还能净增收100元左右,我今年试放了500棵竹子,淡季应该能多挣了几万块,这账太划算!”

  来源: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舒成伟 周荣伦 叶文燕

  记者:沈浩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