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13 09:06:06
来源:新华网

千里边疆国旗飘|云南沧源:文旅融合促发展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边疆

字体: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自然生态宜居、民族文化灿烂、红色底蕴深厚。近年来,沧源县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党政军警民联动机制守护边境安全,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固并重的发展之路。

翁丁老寨(8月8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文旅融合促“三交”

  来到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翁丁村,进入翁丁老寨,游客们除了可以欣赏到佤族传统的迎宾仪式外,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还会在游客额头点上黑色药泥表达祝福。老寨内保留着完整的佤族传统干栏式茅草房,佤族图腾、寨桩、木鼓房等也随处可见,不少游客来此体验原汁原味的佤族风情。距离老寨不远处,就是在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的新村,呈现的是另一种现代生活场景。

  近年来,沧源县以“旅游+”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打造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示范点,增强各地游客对佤族民俗文化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带动当地村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佤族传统的迎宾仪式(8月8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我们探索出了‘新村居住、老寨上班’的发展模式,翁丁新村156户675人全部加入旅游合作社,参与景区民俗文化表演和旅游服务,通过积分制强化日常管理,村民可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勐角乡党委副书记肖济民介绍,村合作社以老寨集体土地入股公司的方式,村集体经济收入得以提升,村民每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左右的分红。

  70多岁的村民田岩块在景区负责煮茶工作。“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增加收入。”他说。景区还吸纳村民从事织布、迎宾、观光车驾驶等工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为丰富游客体验,当地将佤族织锦、土罐煮茶、拉木鼓等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在“摸你黑”狂欢节、佤族新米节等节庆期间,各族游客共同参与民俗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多措并举筑牢边疆安全屏障

  “边疆民族地区发生的变化,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在边境一线,我们要努力搞好建设,守护好国土。”老支书田建明说。

  为了守护好神圣国土,班洪乡依托辖区红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三好”边境党校作用,与上级党校和周边乡镇党校合作,打造“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三条主题红色教育现场教学路线,赋能边疆党员教育。

  同时,班洪乡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防控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巡边护边等工作,构建“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联防联控格局,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结合,构筑起边境安全“铜墙铁壁”。

  此外,当地抓实抓好“传帮带”工作,培养年轻一代支书。“我们年纪也大了,在‘传帮带’中,我跟年轻的支书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如何团结好各个民族,如何在边境一线守住国土。”田建明叮嘱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好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龙乃村党总支书记赵爱军在胞波亭介绍该村相关情况(8月8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民族团结绽放幸福之花

  走进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上龙乃自然村,2棵300年树龄的榕树郁郁葱葱,树下有一座名为“胞波亭”的亭子。“这是我们协商议事的阵地。”龙乃村党总支书记赵爱军介绍,遇到大事小情,村民都会聚集在此共商村务。

  近些年来,龙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茅草房到安居房,从泥巴路到柏油路,去县城从翻山越岭到20分钟的车程,去种地从步行到现如今的骑摩托。“龙乃村的群众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佤族同胞现在的幸福生活。”赵爱军说。

  他介绍,龙乃村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巩固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林果、蜜蜂养殖等产业,从党员、种植养殖大户、退役军人、创业大学生中选出带头人,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组织联建、产业联动、乡村联治、群众联富。

远眺勐董镇龙乃村上龙乃自然村(8月8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在文化润边方面,村民自编自演民族歌舞,与周边村寨联合开展民间歌舞展演、体育比赛等,促进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此外,该村深入推进法治宣讲、普法强基补短板、强边固防等活动,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幅度提升。

  “龙乃村的群众将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强边疆党建长廊,让边境村寨幸福之花越开越艳。”赵爱军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