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放归那天跟它‘象爸爸’告别的场景我至今都记得”“‘短鼻家族’现在神出鬼没”“‘然然家族’的典型特征就是母象门齿外露”……说起生活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野生亚洲象的故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打开了话匣子。
我国首次放归自然的收容救助野象“阿宝”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短鼻家族”北上南归后发生了什么?生活在这里的野象与这群用“天空之眼”守护象群的人们之间又擦出了怎样的“火花”?一起听听周晨浩的讲述吧!
周晨浩正在监测野生亚洲象(6月26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周晨浩首谈“阿宝”放归背后的故事
“阿宝”作为我国首次放归自然的收容救助野象,其放归后的生存状态一直备受关注,关于“阿宝”长胖了、“阿宝”疑似恋爱的“明星象八卦”都是被周晨浩监测到的。
“阿宝”与“然然家族”的小象和母象一同活动(视频截图)。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在周晨浩的记忆中,“阿宝”正式回归野外那天,与它的“象爸爸”依依不舍地告别,“象爸爸”目送它离开,这个画面令人动容,也让他印象深刻。“起初它应该是离不开自己的‘象爸爸’,经常回到繁育中心,想要回‘家’。”周晨浩介绍,在正式回归野外前,“阿宝”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生活了近6年,与“象爸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即便再不舍,它还是要回到属于它的森林。
“阿宝”在野外活动(6月26日摄)。新华网发
告别“象爸爸”后,周晨浩成为与“阿宝”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之一。“‘阿宝’这段时间发情了,一直跟着‘然然家族’,想寻找交配的机会,但它屡屡受挫。”据监测,“然然家族”是有“象王”之称的“大排牙”最喜欢的家族,如果它在,其他公象很难靠近这个家族,但是最近监测发现“阿宝”跟在其中,“‘阿宝’趁‘大排牙’不在溜进去了,不知道被‘大排牙’知道会发生什么。”周晨浩为“阿宝”感到担心。
周晨浩正在监测“阿宝”(6月26日摄)。新华网发
自“阿宝”放归以来,周晨浩便一直跟踪监测着它的动向,为“阿宝”的放归保驾护航。一年多来,他见证了“阿宝”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尝试与其他象群交流,去江边游泳等转变,“它一步一步走向野外,证明了我们对收容救助象放归的方向是正确的,为之后的放归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周晨浩分享他拍摄到的“阿宝”(6月26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正因如此,对于周晨浩的职业生涯而言,“阿宝”是一头特别的象。如今,“阿宝”对人类的依赖越来越少,刚刚放归时,只要工作人员呼喊“阿宝”的名字,它便会走过来。但是如今只要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阿宝”便会头也不回地离开。用周晨浩的话说就是:“就像孩子长大了,始终要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组建自己的新家庭一样,我们对此也感到很欣慰,说明它的野性正在慢慢恢复。”
监测亚洲象有多危险?
每当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分享亚洲象影像时,总会有许多喜欢亚洲象的粉丝表示羡慕周晨浩的工作,但监测亚洲象究竟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是这样说的……
周晨浩和同事们蹚水开展亚洲象监测工作(6月27日摄)。新华网发
“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比较广,速度比较快,有时候我们的无人机飞起来,明明已经听到大象的声音了,就是找不到,结果无人机收回来发现它们就在我们背后的一个山脚下。”在周晨浩看来,监测亚洲象的工作是有趣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它们拥有超高的智商,工作中被它们“包抄”、遭遇追击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些危险要如何脱困是监测员们需要掌握的技能。
“然然家族”在野外活动(6月25日摄)。新华网发
周晨浩2017年进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起初负责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巡护工作,亚洲象只是其中一部分。“北上南归”事件后,他因工作调整加入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承担亚洲象的监测工作。自此,他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学习亚洲象相关知识。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他不停锻炼身体、减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好的运动状态。
“然然家族”在野外活动(6月25日摄)。新华网发
在这个过程中,周晨浩对大象的情感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刚开始工作时,害怕、担心是常有的,但渐渐地,他也意识到每头象或每个象群的性格脾气都有不同。“有的人可能觉得它们可爱,有的人觉得它们会破坏农田,但我觉得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周晨浩说,大象就像人一样,有脾气性格好的,也有比较暴躁的,或者某一天心情也会不好,只有通过监测更深入地去了解它们、收集它们的行为特征才能更好地避免人象冲突的发生。
周晨浩与村民交流(6月25日摄)。新华网发
但要做到对亚洲象个体的精准识别,还需要更加庞大的数据库,他希望随着无人机的应用以及AI科技的不断进步,慢慢实现这一目标。
想把每一头大象的故事讲给你听
周晨浩回忆,刚开始接触监测工作时,主要依赖红外相机和人力跟踪,有极大的危险性。随着无人机的应用,它们可以安全地监测亚洲象,同时还能在不干扰它们的情况下高空观测象群的活动情况。这些年来,用“天空之眼”监测象群让周晨浩拍摄技术不断进步,对亚洲象这一庞然大物越来越了解,但他觉得还不够,他希望“把每一头大象的故事讲给你听”。
周晨浩拍摄到的野生亚洲象群(资料图)。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故事怎么讲?他想用影像讲。现在周晨浩在新媒体平台上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博主,他希望通过影像分享让人们更加了解真正的野生亚洲象,“我们工作的影响力可能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影像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云南保护亚洲象的力度和决心。”对于周晨浩而言,保护亚洲象这件事往大了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个人而言是出于一份善良、一份热爱去保护它们,他也希望这些可以通过影像的力量传递出来。
周晨浩正在处理拍摄到的图片(6月27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除了影像,他还想用名字讲。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为了方便监测人员开展工作,有的亚洲象或象群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比如红极一时的“短鼻家族”,个性鲜明、喜欢分开活动的“然然家族”,对勐养情有独钟的“小缺耳朵家族”,以及包容性极强的“大噜包家族”……但还有很多独象或象群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周晨浩和其他工作人员曾连续3天听到林子里有野象的叫声,但是一直没有见到它们。直到3天后,一个象群带着一头刚出生的小象宝宝出现在阳光下,美好的画面让他们为这个家族取名“太阳家族”。
周晨浩拍摄到的“太阳家族”(视频截图)。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周晨浩希望,通过对亚洲象个体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每一头象、每一个家族都能有自己的名字,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独有的印记。(完)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执行:柴静 徐华陵
海报设计:陈寒青
指导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支持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