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04 09:20:44
来源:昆明日报

娃娃“趣”赶乡街子

字体:

  

志愿者陪小朋友写字、画画。

  在近日结束的昆明市第四届“‘新’火燎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暨展示交流活动中,安宁市向日葵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吴際舟讲述了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乡街子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忙摆摊、忙售卖,这些孩子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启了“趣”赶集。

  独自看书的小男孩

  时间回溯到2022年,吴際舟到县街街道做活动时,看到一个独自在乡愁书院里看书的小男孩。经询问,了解到他的父亲在外面的乡街子上摆摊修鞋,这个孤单的孩子引起社工们对流动商户子女的关注。

  中心马上组织志愿者,在安宁市7个涉农街道展开走访调研。他们发现,平均每个街道的流动商户占比达74%,其中带儿童来摆摊的流动商户占比达38%。在吴際舟看来,这些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孩子。集市上人车熙攘,隐患重重,但家长分身乏术。于是,乡街子上流动商户的孩子们在嘈杂声中学习,甚至沉迷电子设备。

  在安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能亮计划”项目支持下,社工和志愿者决定在乡街子上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托管之地,这个地方就选择在各个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乡愁书院里。地方解决了,孩子谁来带?中心向安宁市驻地高校招募教育、心理、法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孩子托管进来可以做些什么?中心设计了一系列多元课程,涉及生活安全、兴趣启迪、健康成长等多个维度,具体涵盖健康社交、校园相处、性别保护、安全教育、美育熏陶、心理调适以及生活技能培养等内容,让孩子们不仅有所托、有所去,而且还有所学、有所乐。大学生志愿者招募进来后,需接受系统上岗培训,学习课程内容、备课并完成试讲。

  社工和志愿者们希望,给这群在赶集日乡街子上跟随父母奔波的孩子,一个安全、温馨的托管空间。

  从抵触到盼望

  “趣”赶集项目立起来了,赶集日当天的9点至17点半,乡街子上的未成年人可免费托管。然而,初创阶段并不顺利,最大的挑战来自家长的不信任。面对社工和志愿者的介绍,不少家长连话都没听完就摆手:“不去不去。”甚至有人把他们当骗子:“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

  无奈之下,社工和志愿者只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承诺“包接包送”,还诚邀家长带着孩子一同体验课程。6岁的小梅家在县街集市上卖炸薯片,她爸妈一开始也满心抗拒,吴際舟便邀请小梅妈妈前往乡愁书院一探究竟。当看到志愿者耐心陪小梅读绘本时,小梅妈妈悬着的心落了地。小梅更是兴奋不已,直接跑上街,招呼小伙伴一起去参加活动。

  乡街子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乡愁书院都非常近。前期,社工和志愿者都是去街上接孩子,对想来参观的家长也敞开大门。当家长推开门,看到孩子与志愿者围坐一处共读绘本,一起下五子棋、做手工,比拼洗袜子、系鞋带,上演“防溺水”情景剧,做“火云掌”等科学实验,识别“情绪小怪兽”,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长们的心终于安放下来。

  每次活动结束后,小梅都会追着志愿者问:“下次赶集,你们几点到?”这一幕,让吴際舟记忆犹新。每次,当志愿者开门时,常看见乡愁书院门口齐刷刷坐着一排孩子,眼巴巴等着大哥哥大姐姐。7岁的欣欣,会跟着爷爷奶奶到不同的集市卖菜种子,每到一个地方的赶集日,欣欣总会第一时间寻找熟悉的红马甲,奔向哥哥姐姐们的怀抱。

  明天会更好

  孩子们在“趣”赶集的课堂上学知识、做手工、听故事、 读绘本、做实验,从社工和志愿者那里得到的关爱呵护着他们。在青龙街道乡街子活动中, 孩子们化身为小“摊主”,叫卖起自己带来的二手物品:“一元一个啦。”当天,总共卖了70多元,全部被孩子们捐赠给了“微心愿”公益项目,让这份爱延续到更远的地方。

  志愿者还会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野、菜地、公园等,进行自然探索或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在青龙街道和县街街道,孩子们和志愿者一起制作解暑茶,他们将一杯杯解暑茶送到街子上的商贩手中,也递到爸妈跟前,用行动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趣”赶集志愿服务项目由安宁市委文明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联合社工、青年志愿者及街道专干组建服务团队开展,聚焦乡村赶集日流动商户子女看护难题,以解决这一核心痛点为目标,实现78%的儿童持续参与。项目已经持续2年多时间,累计开展服务208次、覆盖3600人次,获得“招行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云南赛区金奖,昆明市第四届“‘新’火燎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在昆明市第四届“‘新’火燎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现场,评委一致认为,该项目盘活了乡愁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两大服务阵地资源,切实为流动商户化解了“摆摊带娃”的两难困境。

  如今,安宁市7个涉农街道已形成“青年志愿者+街道志愿者+社工”的特色志愿服务模式,各街道能够自主策划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趣”赶集志愿服务活动。以后的乡街子,会有更多穿着红马甲的大哥哥大姐姐来陪伴孩子。(记者杨艳萍摄影报道)

  (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