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03 15:04:49
来源: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昭通大关:“家庭微工厂”解锁增收密码

字体:

  近年来,昭通市大关县依托竹材加工企业探索“家庭微工厂”合作模式,不仅为当地筇竹产业注入新动能,更开辟了一条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增收的新路径。

筇竹茶具套装(资料图)。

  大关县一家深耕竹材加工的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筇竹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品种类从最初的筇竹毛笔、火折子等简单工艺品,拓展至涵盖家具等300余个单品;员工规模也从最初的5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100多人。

  伴随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需求日益多元,生产场地有限、用工需求激增等矛盾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管理者深入调研,推出了“家庭微工厂”合作模式。

筇竹沙发椅(资料图)。

  “目前,筇竹家具和工艺品加工以人工为主。随着工厂的快速发展,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但场地却成了限制因素。”公司董事长欧贤芹表示,“我们决定把调竹子、去皮等初加工环节,还有部分小件产品的加工任务,交给农户在家完成。”企业为农户提供原材料与必要的工具,合作社社员和企业员工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既可在工厂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精细加工,也可将原料带回家中,在农闲或碎片化时间完成初加工或小件制作。“家庭微工厂”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场地限制,还赋予了生产者极大的时间自主权。

  木杆镇银吉村桃子坪村民小组的康显顺,曾常年在外省辗转务工。如今,他选择返乡加入“家庭微工厂”。“这两年在家做工,收入不比外出少,每月稳定有五六千元。”康显顺表示,“时间自由,能帮家里干活,做好的产品直接交给合作社就行,特别好。”

村民康显顺在家加工筇竹发簪(2025年6月24日摄)。

  随着“家庭微工厂”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带来的综合效益日益显现。通过与“家庭微工厂”的紧密合作,企业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的核心作用,吸引带动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并参与到竹产业链的初加工环节中来。这种广泛的参与,不仅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更在当地形成了“企业+家庭微工厂+农户”的良性互动和浓厚的竹产业发展氛围,优化了产业生态。(杨全伟、朱睿)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