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3/18 10:23:29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字体:

  云南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建强利益联结 激发内生动力

  农业产业旺不旺,关键要看农民的“钱袋子”鼓不鼓。

  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完善创新农业市场主体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户、合作社、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让农户尽可能多地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地方受益,为农业增效赋能、农民增收加力,做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致富一方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愈发紧密,最大程度激活产业发展动能,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联得实还要联得紧

  脱贫攻坚期间,云南省大力推广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社、合作社联结脱贫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来,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仍然是云南省“一平台三机制”(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庞大的小农户群体与云南现代农业发展衔接得更加紧密。云南省始终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主线,强化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农民从土地和产业发展中持续稳定获益的“金腰带”。

  勐海县依托资源发展茶叶产业,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引进技术发展苹果产业……这些探索实践表明,选准建立农民利益联结主导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筛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市场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把推动农民增收与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利益联结既要联得上更要联得实。

  弥渡县全面推广“双绑”模式,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加大农户在生产方式转型方面的培训,推动农民职业化,持续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有效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弥渡县绑定合作社98个。弥渡县明确,截至今年,全县将吸纳社员1200户以上,带动户均年增收25万元以上。

  云南省帮助农民增收搭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这趟“顺风车”,规避盲目种养等风险;企业也从中解决人、地等“卡脖子”问题,实现多赢,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近年来,云南省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出台支持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明确按照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生产托管、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等五个类别进行奖补。2023年以来,全省已有96个县印发具体实施办法,兑付奖补资金2亿元左右。

  联得好更要联得长

  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是主体。既要借助企业等外力,更要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充分释放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形成增收的强大合力。

  建水县南庄镇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凭借一项技术、一把剪刀闯天下,蹚出了一条农民职业化的新路子。

  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云南省进一步强化农民实用技能等培训,既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化技能人才走出去“闯天下”,又立足脚下“这块地”,大力培训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种植能人、养殖能手等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人才,使农民通过培训,真正在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有所提高,成为农业经营的主力和主人。

  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全省各地因势利导,围绕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按照市场规律,建立起更紧密、更有效的利益联结方式。全省总结出孟连牛油果“334”利益分享等10余种机制,联农带农的外延正随着三产融合等不断扩大,“联得长”的要求更加紧迫。

  “十四五”规划中,云南省提出打造100个沪滇乡村振兴示范村,首批遴选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村等25个民族村寨,成功打造大理“有风小院”、普洱“共享星村”等品牌项目,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全省农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最大限度盘活了人、地、钱、自然风光等资源要素,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云南更加坚信,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也应与农民共享。

  云南省还强化政策驱动,坚持“三个一律”,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一律要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65.4%,让农民充分享受产业发展收益。在政策护航下,云南特色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活力明显增强,新科技应用、高质量就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均取得亮眼成绩。(记者 王淑娟)

【纠错】 【责任编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