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7/15 18:37:57
来源: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

字体:

  近年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从拓宽“广度”、聚焦“深度”、赋予“温度”、提升“高度”等方面推进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厚植青少年传承优良传统的情怀,涵养青少年“立志修身,学以致用”的情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

  赓续中华文脉 拓宽课程“广度”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以不同学科特点为切入点,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内容,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广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融合“国情、省情、校情、学情”4个模块进行课程建设。学校组织“冬至节”文化体验、“寻梦端午节”等主题展演活动、排演红色革命情景剧《碧血丹心耀农职》等,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课程内容更贴合生活、生动形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冬至节文化展演(资料图)。普仲凯 摄

  同时,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021年与智慧树合作建设网课“耕道养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该课程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课程编号1107)、云南省在线精品课程、智慧树全国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混合式教学模式二等奖等。

  传承文化遗产 聚焦课程“深度”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充分运用“第二课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讲得真实、鲜活,让学生用所行促所悟,从而聚焦课程理论“深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强化问题意识,让“行走的课程”与学生思想同频共振,浸润心田、启迪人生。

课程组与师大附小金牛校区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资料图)。 李瑞 摄

  此外,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传统文化课程组老师自编、自导、自演红色革命情景剧《碧血丹心耀农职》讲述榜样故事,让学生知行合一,在传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涵养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传承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教师队伍 赋予课程“温度”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建设一支有坚定信念、扎实学识、道德情操的教师队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有人文“温度”。学校完善课程教师培养体系,通过组建传统文化研修班、创新备课机制,引领教师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高质量融入课程教学中,开设了轴心时代、百年史略、农耕文化、说儒、论道、云南民族文化等8个课程专题,内容涵盖校史解读、校园文化育人、弘扬农耕文化、道家智慧、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清风正气润心田等方面。

  在加强课程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方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织观摩名师线上讲座、开展集思研讨会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充分发挥智慧树平台网课考核评价系统,结合校外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评教、基础部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等,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课程组在教发中心开展教学研讨(资料图)。李瑞 摄

  秉承时代初心 提升课程“高度”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思政课创新大赛,引导课程教师挖掘中华文化内涵,提炼优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等,创造性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拓展课程内涵,引领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经世致用,做到真学真用;编写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2本,《百年史略》《花庄物语影像志》专著两本。同时,以校史名人命名教学楼、以校训精神命名学生宿舍楼,有效发挥校区校园文化设施的育人功能,营造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及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校园文化氛围。

撰写出版《百年史略》《花庄物语影像志》专著两本(资料图)。 杨文涛 摄

编写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两本(资料图)。杨文涛 摄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任务中,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结合学生特点、学院实际和社会现实,加强特色设计和整体规划,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发挥其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完)(杨文涛 杨筱莹)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