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琴,普米语叫“比柏”,琴头原为“平头”型,现多为“羊头”型,故被称为“羊头琴”。其音色柔和,定弦多样,节奏优美,有多种弹奏技巧和丰富的曲目,在普米族地区广为流行,是普米族同胞抒发情感、赞美生活、守望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山不在高,有“艺”则名。为探寻非遗项目,记者一行来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联合村上安乐小组,这里空气清新、景色秀丽,远处传来忽隐忽现的琴声。在村口,杨文锦身着普米族服装,手持羊头琴,弹着欢悦的音乐,用琴声欢迎客人的到来。
普米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羊头琴作为普米族的一种乐器,多用于喜事庆祝和节日欢庆中,也是普米舞蹈“搓蹉”伴奏乐器。交流间隙,杨文锦即兴弹跳起普米“搓蹉”来,客人也被热情好客的普米小伙邀约到“搓蹉”舞蹈队列中,共享普米文化魅力。
今年60岁的杨文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米族四弦舞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富有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热衷于民族乐舞的他传承了父辈的羊头琴技艺,他自制自弹,感染着周边人,激发了乡亲们学习普米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为更好地推动普米文化传承和发展,杨文锦开办了兰坪华科民族工艺有限公司,开发、设计、加工和销售普米族羊头琴、口弦、服饰、迪巴等传统手工艺制品,不仅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对衔接传承好普米文化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他心系传承,广纳徒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各地的学员,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徒300余人,目前已培养30余名技艺娴熟的爱徒,每当门下有徒弟出师,杨文锦还亲手制作一把精致的羊头琴赠予他们,鼓励他们带动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
据了解,每年在杨文锦公司长期务工人员达10人以上,专门制作羊头琴配件,带动非遗传承的同时还带动了一方经济。正在做手工的李正元是杨文锦的邻居也是他的得意弟子,61岁的他已经在杨文锦公司务工了6个年头,他说,“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在杨老师耐心教授下,目前不仅能制作完整的羊头琴,还能弹上几曲了。”
随着普米族四弦乐舞的普及,人们对羊头琴也有了新的认识,深受各民族喜欢。“以前羊头琴无人问津,传承面临断代,但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自己的努力下,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现在喜欢羊头琴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感到很欣慰。”杨文锦介绍,下一步,通过非遗进校园、进农村等方式,让琴声飞出大山,走向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羊头琴,爱上羊头琴。
策划:程玉莲 和彩云
指导:邬俊飞 熊羽
文:汪良鹏 程玉莲
视频拍摄:李小红 陈金勇
海报、视频制作:李小红
编辑:李小红
审核:程玉莲
终审:邬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