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修剪指甲。杨旭 摄
“这个星期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你和同学们相处得愉快吗?“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你都听得懂吗?”……每到周末放假时,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村嫂”旺前娜都会身着蓝马甲,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暖心询问,并给他们辅导作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她们时不时来家里看望孩子,给孩子辅导作业,与孩子谈心,让原本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开朗了。”8岁小学生霜福吉的奶奶你庆说。
2023年,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霜福吉的父母离家到珠海务工,留下霜福吉和1岁多的弟弟与爷爷奶奶一起在村里生活。“我们两口子外出打工,虽然每个月可以寄回6000元,但遗憾的是,缺少了对孩子和父母的陪伴。”霜福吉的父亲前友普很是无奈。
外出务工是福贡县农村家庭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5.757万农村劳动力中共转移就业4.9658万人。虽然外出务工让许多农村家庭实现了增收致富,但像霜福吉一样的儿童却因此成了留守儿童,一些老人也成了留守老人。不能侍奉老人、陪伴孩子,成了前友普夫妇和众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心病”。
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今年以来,福贡县在22个村(社区)试点成立“村嫂”志愿服务队,由各村(社区)妇联主席担任队长,有爱心、身体健康、熟悉村情的160名妇女自愿加入服务队,对411名“两留守一困境”人员进行结对关爱,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的温暖。
架科底乡阿打村共有38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2名留守老人,自“村嫂”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在队长胡玉梅的带领下,8名“村嫂”充分发挥妇女的自身优势,用实际行动关心关爱“两留守一困境”人员,让他们不因缺少亲人的陪伴而缺失爱。
在胡玉梅的动员下,她的母亲也加入了“村嫂”志愿服务队,母女俩成了“并肩作战”的队友。
打扫房屋,梳理头发,修剪指甲……94岁的孤寡老人阿恰哈是胡玉梅母女俩的重点服务对象,她俩经常来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暖心服务。
阿恰哈老人自老伴去世后已独自生活了10多年,目前靠着政府每月补贴的1300元维持生活。“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和其他亲人,很孤单,但只要我们去她家,她就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胡玉梅说。
虽然有胡玉梅母女俩的悉心照顾,但阿恰哈老人始终挂念着“失联”已久的妹妹。得知老人心里的牵挂后,胡玉梅通过老人提供的线索,经多方打听和联系,加上了阿恰哈老人的妹妹的微信,并让姐妹俩通过微信视频见了面,视频通话中,阿恰哈老人几度落泪。“没有胡玉梅母女俩的帮助,我可能再也见不到妹妹了,非常感谢她们。”老人激动地说。
在上帕镇泽福社区书吧里,社区留守老人妳玛路和其他留守老人在“村嫂”和社工的陪伴下,正一笔一画描着字帖,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在“村嫂”和社工的组织下,社区留守老人经常聚在一起唠家常、唱歌、跳舞、学写字,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同时,“村嫂”和社工也会经常上门看望留守老人,陪他们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这些年轻人想得很周到,有他们的陪伴,我一点也不孤单。”妳玛路感激地说。
“‘村嫂’和社工对我家的老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在外打工也安心了。”妳玛路的儿子格比言说。
照顾孤寡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在福贡县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处处活跃着“村嫂蓝”的身影,他们以入屋舍打扫卫生、唠家常亲近关系等方式,为“一老一小”托起稳稳的幸福。
为让“村嫂”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福贡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村嫂”志愿服务与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挂钩制度,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村嫂”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全面营造理解、尊重、支持“村嫂”志愿服务队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村嫂”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群众认同感。
福贡县委副书记余莉表示,下一步,福贡县将进一步完善“村嫂”管理实施方案,举办“村嫂”志愿服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村嫂”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有温度、能力强的“村嫂”志愿服务队,为福贡县“一老一小”提供暖心服务、优质服务,全力守护“朝夕”幸福。(通讯员 杨旭 少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