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5/03 15:17:26
来源:怒江日报

绘就和美乡居新图景

字体:

编织傈僳族传统服饰。张秋燕 摄

  近年来,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引擎,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文化惠民路径,全方位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奋力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奏响“党建引领”号召曲 重塑幸福家园“生命力”

  “这几年,村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了!”

  “村干部带头定期打扫卫生,垃圾清运也非常及时,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变好的同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

  说起村里的变化,赖茂村村民们赞不绝口。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大练地街道建立“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提升”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强力助推辖区卫生环境提档升级,在提升居住卫生环境的同时,营造建设和谐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家园。

  大练地街道在推动人居环境全域化、长效化治理时,同步加快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延伸、向户覆盖,对辖区内3个村的厕改工程开展长效管护,实现美丽乡村“面子”“里子”双提升。同时,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便民服务质效,延伸为民服务“触角”,在农村开展“有事您说话”服务日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奏响“产业振兴”致富曲 赋能乡村发展“源动力”

  “今年的人参果又甜又脆,卖得特别好。”当前,新建村人参果正值丰收季,村民一边采摘一边开心地说。今年,新建村种植了31亩人参果,平均每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每斤能卖到5元钱,销售时间持续4个月以上,收益可观。

  近年来,大练地街道积极引导各村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持续在“品质提升、规模做大、品牌叫响”上下足功夫,在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技术等支持力度,不断巩固产业基础,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发展咖啡、人参果、桑葚、沃柑等特色农业品牌,切实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多样化,让群众增产、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宽。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群众富。大练地村创新打造“庭院经济”,探索循环生态农业全新路径,实现“农家乐+种植”的深度融合,种植桑葚、沃柑、百香果等水果,按照“小而美、多业态、低成本、高收入”的标准,大力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帮助群众创收致富。

  同时,大练地街道充分发挥“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品牌效应,推动特色产业协同推进、片区融合发展,并积极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带领更多群众走上“共富路”。目前,大练地街道累计培植了5家农家乐,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动能。

  奏响“文化惠民”幸福曲 凝聚精神文明“新合力”

  在泸水市和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几名老人围坐在一起,正在编织傈僳族传统服饰,虽然她们已白发苍苍,但仍然精神矍铄,针线在她们手中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顶傈僳族帽子就初见雏形。

  今年以来,和谐社区成立了“传承小屋”,让传统文化技艺在一编一织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并为30多名老人搭建了增收平台,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文化主阵地,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大练地街道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组建了6支文艺团队,开展各类文艺演出35场次,全面焕发文化振兴新光彩。

  乡村要振兴,文化要先行。在推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大练地街道坚持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统筹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明乡风建设,不断探索文化“赋彩”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练地街道不断在提升特色产业上发力,在塑造文化品牌上聚力,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着力,让乡村活力更充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通讯员 张秋燕)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