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美景(资料图)。新华网发(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景区供图)
“北回归线啊依,穿过墨江,它是太阳转身的地方哟……”墨江,寓意为“流墨成江”,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风情独特浓郁的地方。这里是“哈尼之乡”,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这里是“回归之城”,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这里是“双胞之家”,双胞胎占比达8.7%。近年来,围绕“国际双胞生态旅游城”的发展定位,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以双胞文化为抓手,充分挖掘县域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克曼村全貌(资料图)。新华网发(沈洪映 摄)
以“资源优势”赋能“旅游+”
哀牢山群峰奇异,三江五河纵横奔流,哈尼梯田层层叠叠、色彩丰富……墨江县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春夏之交,走进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上千亩的梯田映入眼帘,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山山相连,河流从山坳中间往下俯冲,形成白绿黄三色的地理奇观,美轮美奂。游客来到这里,既可以深度体验梯田农耕的乐趣,还可以尝尝这里特色的紫米饭、紫米酒。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游客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墨江县深入推进“旅游+哈尼特色城镇”“旅游+美丽哈尼新村”等“一乡一业一线”“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大力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丰富旅游新内容,乡村旅居、休闲农业、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
此外,围绕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墨江文庙等景区景点,墨江县推出“墨江最美乡愁旅游地服务指南”,集中呈现墨江特色乡愁旅游线路和打卡点,将吃、住、行、游、娱、购串珠成链,让广大游客“留得住时光、记得住乡愁”。
克曼村梯田美景(资料图)。新华网发(段兆伟 摄)
以“文化创新”提振“质量+”
“牛皮鼓一响,哈尼山寨多吉祥;牛皮鼓一响,五谷丰登六畜旺。”牛皮大鼓是墨江县哈尼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器、礼器,每逢节日或盛大活动,哈尼族群众都会跳起牛皮大鼓舞庆祝。牛皮大鼓舞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哈尼族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墨江县以独特的文化特质为根基,持续推动“旅游+非遗”“旅游+文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一批特色民俗非遗项目被发掘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关注,为乡村旅游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墨江县鼓励和扶持乡土人才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古茶制作技艺等乡土文化技能培训与传承,推出紫米封缸酒、墨江紫米、麻脆及哈尼吊饰、手提袋、民族服饰等非遗特色文旅产品,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墨江推出的精品旅游线路中,红色旅游线路格外引人注目。事实上,墨江红色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开发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上,墨江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入推进红色旅游基地示范点建设,丰富旅游新内容,拓展旅游新空间。
墨江国际双胞胎节(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用“节庆品牌”托起“流量+”
每年5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双胞胎们相聚在墨江,领略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纵情哈尼的“抹黑”狂欢、享受当地的饕餮盛宴、邂逅墨江的生态天堂。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第十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举行,上千对国内外双胞胎相聚墨江,共度节日。双胞胎节文化旅游活动已然成为墨江县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旅游项目,更是墨江县富有魅力、吸引力,独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
一直以来,墨江县不断提升特色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拓展有新意的节庆形式,以特色民俗民风吸引人、多彩活动内容留住人,使特色节庆文化品牌成为墨江推品牌、塑形象、拓市场、促发展的重要抓手,让墨江县各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利用。
哀牢群山层峦叠翠、高峡平湖风光绮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风情独特浓郁……机遇面前,墨江县围绕着“国际双胞生态旅游城”发展定位,应时而动、因势而谋,不断擦亮既有文旅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康静 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