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鸡飞镇二母龙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本村实际,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托起了群众增收的“幸福梦”。
二母龙村人均耕地较少,加上“巴掌田”“鸡窝地”偏多,碎片化严重,村里一半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耕地被撂荒,杂草丛生。为了让闲置的土地发挥效益,二母龙村党总支采取“反租倒包”的模式,由村集体将农民承包的土地“反租”回来,再承包给种植大户,实现了“产业升级、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增效”的三赢局面。
二母龙村高标准农田俯瞰图(资料图)。李坚 摄
虽然流转了土地,但由于零碎且基础设施薄弱,耕种条件受限,土地效益还是很难发挥。由烟草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为二母龙村送来了“甘泉”,供水管线、蓄水池等设施配套齐全,605亩撂荒地实现了“小变大,坡变平,弯变直”,撂荒地变成抢手“基地”。
项目改造后,二母龙村党总支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引进产业大户16户,规模化种植烤烟,打造鸡飞镇烤烟示范基地,实现了产业由“弱”到“强”的转变,村内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提升。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村“两委”盘活剩余劳动力,组织培训100余名村民到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流转土地得租金, 基地务工获薪金”的“双薪”保障。2023年,二母龙村实现烟农收入169万元,务工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9.4万元,撂荒地变成了“生金地”。
二母龙村甜脆豌豆长势喜人(资料图)。谢映城 摄
此外,二母龙村围绕稳定种粮面积、保障粮食安全这一条主线,探索“烟粮轮作”,烟叶丰产丰收后,及时组织农机开垦地块种植冬玉米、荞麦等粮食,实现了“一地两种、一地两收”的烟粮融合发展格局,不仅充实了农民“钱袋子”,也牢牢守住了“粮袋子”,有力推动以粮食为主的多元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完)(鲁晓承 谢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