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彩云之南,“诗和远方”的目的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2023年,我曾攀登过闪耀着银光的玉龙雪山、走过219国道、追逐过丽香铁路线上飞驰的火车……我与时间赛跑,找寻那独特的故事,用手中的相机捕捉生动瞬间,记录七彩云南的美丽变迁。
玉龙雪山之高——巍峨高耸的玉龙雪山之上,记录与冰川打交道的人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西北部,是亚欧大陆距赤道最近、规模最大的现代冰川区,因其形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故名“玉龙雪山”。玉龙雪山的冰川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玉龙雪山一景,左下为游客栈道,右侧为白水河1号冰川(2023年6月16日摄)。
2023年6月中旬,我参加了“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云南段调研,玉龙雪山以其与金沙江特殊的关系受到关注,我们一起采访那些与冰川打交道的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此设立了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即玉龙雪山站。自2006年以来,科研人员定期对雪山上的白水河1号冰川进行定位监测。
玉龙雪山站站长王世金(右一)带领团队成员与前来参加调研学习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在玉龙雪山上合影留念(2023年6月16日摄)。
为记录下科研人员监测冰川的工作身影,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先后两次登上玉龙雪山。科研人员需要携带各种科研装备,先坐缆车至海拔4506米处,再步行攀登至海拔4680米处,然后离开步道,进入科研观测区域。由于巨大的冰体表面多被冰碛物覆盖,走在白水河1号冰川之上,如果不仔细分辨,根本无法发现这与寻常的山体有何不同。
“随着季节和温度变化,冰面冰裂隙的宽度也会变化,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辨别这些冰裂隙,避免发生事故。”玉龙雪山站站长王世金向我们介绍冰裂隙的形成原理,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玉龙雪山站科研人员携带设备行走在白水河1号冰川上,一旁是冰裂隙(2023年6月16日摄)。
在海拔4800米左右的白水河1号冰川实时定位监测点,科研人员取雪样、水样,我们则拍摄他们的工作情景。
玉龙雪山站科研人员在白水河1号冰川上查看冰川监测设备,受冰川运动影响,监测设备支架已经变形(2023年6月16日摄)。
玉龙雪山站站长王世金(右一)和团队成员在白水河1号冰川冰面打钻准备插入花杆(2023年6月16日摄)。
冰川表面,一条条由冰川融水汇聚而成的溪流源源不断向低处流淌,站长王世金介绍,玉龙雪山冰雪融水部分流向丽江古城,再经大理州鹤庆县并入金沙江,而白水河1号冰川融水汇流形成了玉龙雪山景区里的蓝月谷,最后流入金沙江虎跳峡段,为长江上游提供水量补给。
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融水形成的溪流(2023年6月16日摄)。
由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融水汇流形成的玉龙雪山景区里的蓝月谷(2023年5月17日摄)。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作家阿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散文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以一滴水的视角,带领读者游历了丽江,展现出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从一片雪花到一滴水,然后汇入江河奔向大海,从阿来的散文里,我读出了雪山与大海的关联。
219国道之长——沿着万里国道,书写平凡人的不平凡事
219国道北起新疆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穿过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完全建成后长达10065公里。她穿越雪山冰川、高山峡谷、江河湖泊、草原森林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地貌,沿途的景观丰富多样,民俗风情浓郁。
7月中旬,我参加了行进式调研报道“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云南段的采访,在219国道经过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普洱市江城县、红河州金平县、文山州西畴县等地,我与报道组成员一起书写一个个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219国道与中老铁路在此交会。来自勐腊县的傣族姑娘依波逢是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的一名乘务员。2023年4月,中老铁路跨境旅客列车正式开行,依波逢凭借擅长的老挝语优势被选中值乘国际旅客列车。这条穿越自己家乡的铁路让依波逢对其拥有别样的情感,中老铁路也让她成为“全村的骄傲”。从跟拍依波逢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傣族少女对远方的渴望和对故乡的眷恋,还有中老铁路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增添的无限美好希望。
依波逢在昆明南站列车站台(2023年7月16日摄)。
依波逢(左一)在D887次列车上与小朋友互动(2023年7月16日摄)。
依波逢的外婆(右一)指导依波逢织布(2023年7月16日摄)。
依波逢外婆家所在的勐腊县勐伴镇纳卡村一景(2023年7月16日摄)。
依波逢(后右四)在外婆家门口和家人拍摄合影(2023年7月16日摄)。
在普洱市江城县,219国道沿线经常上演着“象出没”的故事。2011年,18头野生亚洲象从邻近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来到江城县,随后定居下来,当地野象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70多头。为避免人象冲突,江城县林草局亚洲象监测队队长刁发兴和他的队员一起常年对野象的行踪进行监测,及时发布避象预警信息。早出晚归,甚至是通宵达旦监测成了刁发兴和队员们的工作常态。野象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且伴有危险的工作,从监测队成立以来,刁发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云南,还有很多像刁发兴一样的亚洲象监测员在默默付出,守护着人象平安,从刁发兴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坚守”。
一群野生亚洲象在江城县一处稻田觅食(2023年7月19日摄)。
刁发兴(左)和一名监测队队员在江城县一处野象监测塔上查看野象活动情况(2023年7月19日摄)。
监测队一名队员在野外起飞无人机准备监测野象(2023年7月19日摄)。
刁发兴(左二)和监测队队员在“生活车”旁用餐(2023年7月20日摄)。
在红河州金平县,70岁的拉祜族苦聪人张普忠趁着暑假和老伴王素英一起把孙子孙女带回到他儿时生活的森林,通过忆苦思甜的方式教育孙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丛林里就地取材搭个帐篷,用芭蕉叶给孙子孙女做身衣服,在孙辈眼中这也许是游戏,可这对于张普忠和老伴来说是实实在在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从20世纪50年代初被发现时的原始状态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张普忠见证了苦聪人的“一步跨千年”,所以他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他也在时时教育着年轻一代学会“珍惜”。
张普忠(左一)带领妻子和孙辈出门准备进山(2023年7月23日摄)。
张普忠(左二)给孩子们演示以前的苦聪人如何搭建房屋(2023年7月23日摄)。
张普忠的老伴王素英(左)用芭蕉叶给孙子制作“衣服”(2023年7月23日摄)。
在文山州西畴县,我国石漠化核心区,这里99.9%的国土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采访中,我来到了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见到了村民小组长李华明。为打通村子与外界的连接,李华明带领15户人家苦干10余年,硬生生在悬崖上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当下,李华明依然守在村里,正忙着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筹办农家乐、开展村容村貌建设。“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实干”课。
这是西畴县山间公路,右侧这条是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带领群众修建的最后一公里进村道路(2023年7月26日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李华明(左)、杨运富(中)和李光才一起在他们修好的出村路上合影(2023年7月26日摄);右图为2008年李华明(下)和同伴在修路时在悬崖上打炮眼的资料照片(西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李华明所在的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一景(2023年7月26日摄)。
丽香铁路建设之难——九年艰辛筑路,一朝幸福直达
2023年11月26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开通运营,我与同事一起对此进行了全媒体报道。丽江和香格里拉两地间最快1小时18分可达,昆明经大理、丽江可直达香格里拉。这条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迪庆藏族自治州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参加丽香铁路开通仪式的嘉宾在香格里拉站站前广场手持纪念车票合影(2023年11月26日摄)。
乘客(左二、左三)和铁路工作人员在丽香铁路开通首发列车前合影(2023年11月26日摄)。
乘坐丽香铁路开通首发列车的嘉宾在车厢内展示纪念车票(2023年11月26日摄)。
丽香铁路设计时速140公里,全长139公里,铁路海拔高度变化大,是典型的高原铁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堪称“地质博物馆”,建设难度罕见。近几年来,我曾多次采访报道丽香铁路建设情况,特别是金沙江特大桥和哈巴雪山隧道建设。
丽香铁路金沙江特大桥(无人机球形全景照片,2023年11月25日摄)。
丽香铁路金沙江特大桥,远处是丽香高速公路桥(2022年7月26日摄)。
丽香铁路金沙江特大桥,远处是玉龙雪山(2022年7月27日摄)。
在金沙江虎跳峡段,峡谷两岸分别是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一座金沙江特大桥飞跨两岸,连着玉龙雪山隧道和哈巴雪山隧道。一桥连两隧,丽香铁路的建设难度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而哈巴雪山隧道又是难中之难。长度不到10公里的哈巴雪山隧道,动车通过只需3分钟,但从2014年动工起,建设者奋斗了9个年头,受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影响,隧道施工难度很大。一般隧道用于控制围岩变形、防止坍塌的初级支护只需要一层,而哈巴雪山隧道用到了三层初级支护。
工人在哈巴雪山隧道内施工(2022年7月27日摄)。
一名工人在哈巴雪山隧道内指挥装载机移动,受高地应力影响,隧道内壁出现变形(2022年7月27日摄)。
隧道建设期间我曾两次深入哈巴雪山隧道采访,这里随处可见被弯折的钢架,这是因为新开挖的隧道每天都在以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速度在向内收敛,隧道不断变形坍缩,巨大的地应力压弯了隧道内的钢架。施工人员一直和山体挤压导致的隧道变形抢时间,不仅要在完成开挖后的第一时间迅速做好支护,还要不断对收敛变形的山体进行反复开挖。
工人在哈巴雪山隧道内施工(2022年7月27日摄)。
工人在哈巴雪山隧道内施工(2022年7月27日摄)。
2014年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持续攻关,创新工艺,建成20座隧道、34座桥梁,桥隧总长达102.5公里,桥隧比73.4%。目前,全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4项,省部级工法39项。丽香铁路建设为我国高原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丽江古城闻名遐迩,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迪庆州融雪山、峡谷、森林、草甸等景观于一体……这条美丽天路把这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景点景区连在一起。同时,丽香铁路将带动沿线地区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使边疆地区群众更好融入全国发展大局。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陈欣波2023年的更多作品: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陈欣波
编辑:王海燕、尹栋逊、卢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