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乃国之大计、民之大计。放眼彩云之南,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进行着。心怀使命、砥砺前行的保险人,踊跃投身保险业服务国计民生的时代浪潮,努力践行使命担当、弘扬奉献精神,奋力描绘保险造福于民的时代画卷。
为进一步展现乡村振兴成果,凝聚乡村振兴的创新力量与社会合力,《云南经济日报·财金》与中国人寿云南省分公司联合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筑梦”系列报道,聚焦中国人寿云南省分公司乡村振兴帮扶干部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与找到的破解之法,透过他们的故事,感受乡村变化,触摸时代脉搏。
2015年,中国人寿云龙县支公司员工杨小枚成为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龙飞村驻村工作队员。8年时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虽发生了变化,但驻村工作队是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施工队”、乡村治理“推进队”、为民办事“服务队”的工作要求没有变。
杨小枚和驻村“战友”们走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学习政策、研究政策,为挂钩村分析情况、找准对策,始终和党员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真情和实际行动,践行着“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
8年来,杨小枚扮演着“小学生”的角色。从保险公司的副经理到驻村工作队员,她首先做到的就是转变思想认识,以村组干部为榜样,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从“零”开始,洗掉“洋气”,多粘“土气”,做个地道的“村民”,学说正宗的“土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走村入户,把群众的基本情况了解到位后,杨小枚将每位群众的家庭情况熟记于心,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厘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
8年来,杨小枚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单位帮扶优势和个人理论修养、人际关系等优势,与村“两委”成员交流思想,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坚持“苦熬不如苦干”的思想,帮助村干部转变观念,谋划增收渠道,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到既给帮扶村找到一条集体增收的发展路子,又为帮扶村带出一支扎实的“工作队”。
通过分析研判,杨小枚为龙飞村“量身定制”了抓基础设施、抓产业就业的发展重点。在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自费外出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工业辣椒进行示范推广种植。2023年,全村共种植工业辣椒300多亩,产值突破100万元。
杨小枚要求党员户带头种植,形成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户成“领头雁”的党建特色品牌。在项目争取实施方面,龙飞村项目少,个别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实施,杨小枚主动到县级相关部门汇报争取,先后实施了城墙城北农产业发展农事用水管网配套工程、新胜村高稳农田建设三面光沟工程等竞争性工程项目。按照龙飞村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今年还争取实施了龙飞村集体经济发展渔业养殖项目,增加了户外垂钓体验项目,年内将启动实施易地搬迁新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和城墙城北村组公路硬化工程。
8年来,杨小枚扮演着“服务员”的角色。始终坚持主动调研分析,提出意见建议报村“两委”决策。村“两委”一旦作出决定,她就带头执行,完成好自己工作任务的同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临时工作任务。村组干部有困难时,她积极主动“顶上”,及时制定方案开展帮扶。
在杨小枚的眼中,工作是干出来的,人是交心相处出来的。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她从一名普通的驻村工作队员成长为驻村第一书记,成了龙飞村群众口中的“小枚姐”,也真正成了粘着“土气”,说着“土话”的村民“贴心人”。(记者 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