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的白子寨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投产至今,白子寨光伏项目总发电量超1500万千瓦时。白子寨光伏项目装机仅为1.5万千瓦,是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澜沧江公司”)建设史上的最小电站,也是云南省同期装机容量小、施工难度大的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白子寨光伏项目位于高山之上,海拔高程在1850米至2300米之间,占地面积450亩,配套新建一座35千伏开关站,以一回35千伏送出线路接入兔峨开关站。项目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主要为碎石土和强风化板岩,其中,碎石粒的含量约占六到九成,就像摆放多年自然风化的壁画,轻轻一碰就支离破碎。在其他光伏项目广泛应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在这里显然是行不通的。为此,建设人员反复尝试潜孔钻、旋挖钻等施工方式,但均以失败告终。
经过不断改进和研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建设者们终于探索出旋挖钻改装技术。旋挖钻就是有百年历史的“洛阳铲”,不过应用在白子寨光伏项目的“洛阳铲”是经过建设者们改造的,更适用于特殊地质条件,能解决传统旋挖钻的塌孔严重、成孔率低问题。
此外,材料运输问题也是摆在建设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项目场址区周边仅有一条长约18公里的乡村道路,路面狭窄,弯道多且急,晴天尚且难以通行,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道路通行就面临中断。
“施工场地都是四五十度的山坡,还是强风化土层。脚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地面一碰就碎成了渣渣。要想下山,施工人员只能用绳子一头绑着自己,一头拴着桩子,勉强借力维持身体的平衡。”华能澜沧江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李建章介绍。
这样的交通和地质条件,导致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传统的材料运输方式又难以满足现场需求。为此,建设者们又集思广益,靠人工开辟骡马道,采用“马帮”这一传统方式,运输光伏支架和砂石骨料等大件材料。可有些地方连骡马都进入不了,建设者们又犯了难。“用无人机。”在一次集体讨论中,有人提出了这一设想。通过实验,无人机吊运光伏组件成功了。
白子寨光伏项目投产后,项目年均发电量2679.7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200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46万吨。白子寨光伏项目虽小,却体现了华能澜沧江公司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的巨大决心和实践。(完)(孙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