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3 08/26 16:22:04
来源:新华网

非遗传承人丁绍荣:舞动韵律,唤活傈僳族打歌之魂

字体:

  伴着葫芦笙的悠扬旋律,丁绍荣舞步轻盈,或跃或踏,或转或闪,如泉水般的动态与笙声交织融合,这便是傈僳族打歌的独特风采。

  今年39岁的丁绍荣是云南省永平县傈僳族打歌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葫芦笙演奏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从山上采菌归来。梳着一条长辫,戴着一对银色耳环,着装简单却难掩艺术气质。

  丁绍荣自幼在火塘边长大,祖辈喜吹拉弹唱,因而也培养出他对傈僳族歌舞乐器的深厚感情。初中毕业回家后,他便开始跟随家中老人学习乐器制作与演奏技巧,在老一辈的悉心教导下,丁绍荣不仅习得了傈僳族传统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巧,也熟练掌握了傈僳族传统打歌技艺。

  从祖辈处学到一身民族技艺后,丁绍荣决定先离开故乡到外面闯一闯,他曾先后在福建、广东、云南民族村、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参加过各类民族文化展演活动。见识与历练之后,丁绍荣最终选择了返乡,回到熟悉的土地继续传承自己热爱的民族文化。于他而言,发扬傈僳族打歌传统并带动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完全源于自己的一腔热爱。非遗传习所的建设并不能为他带来经济收益,如今,丁绍荣一家也与当地大多数农户相同,主要通过种植苞谷,养殖猪、鸡等家畜来获取经济收入。而他的妻子则在丽江古城做着景区讲解员。

图为丁绍荣表演葫芦笙演奏与傈僳族打歌技艺。(张艺馨 摄)

  丁绍荣回忆道,过去傈僳族生活简朴而自足,男子上山打猎,女子在家织布教子。夜晚,由于生活条件限制,休息空间有限,大家便会将仅有的空间留给老弱者,其余人则开始围着篝火打跳,尽情享受着欢乐。当些许疲惫时,主人家也会慷慨地分享出自己珍藏的美酒供客人享用,酒饮结束后,打跳继续,直到天明。过程之中,不乏会有青年男女彼此产生情愫,最终造就姻缘。

图为丁绍荣在传习所讲述过去的故事。(李根延 摄)

  现如今,傈僳族打歌虽不如过去般盛行,但每逢节日或喜事,村民们仍会聚在一起打跳。民族文化的氛围也使得本地的傈僳族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打跳技能。而对于其他感兴趣的民众,传习所则通过开展培训、送戏下乡等方式传承打歌技艺。如今,传习所每年组织1到2期打歌培训班,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乡民们奉上少数民族的文化盛宴,也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方式,利用学校的大课间将傈僳族打歌文化带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并学习傈僳族打歌技艺。

  “傈僳族打歌中最复杂的舞步共有72步,对于初学者而言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学习。”表演过后,丁绍荣便介绍起打歌步伐,而虽然目前参与传习所培训的人数已过百,但最终学成72步法的仅有20余人。

  对于丁绍荣而言,非遗的传习不仅是出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感。面对当前的民族文化保护现状,丁绍荣也有自己的担忧:“如今我们的民族文化已经丢失了太多,到下一代时或许连我们的语言都将失传。”然而,也正因有了丁绍荣及众多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坚持,守护精髓并用心传授,古老的智慧与技能方得以焕活与传承,民族的非遗文化方得以代代延续,生生不息。(沈逸寒、张艺馨)

【纠错】 【责任编辑: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