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作为守护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消防救援队伍,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大力发展各族群众听得懂、讲得来当地民族语言的志愿者队伍,携手开展“双语”宣传,形成了“火焰蓝”团结各族群众同心协力维护和谐安宁的幸福画卷。
景东县“蜜撒把”消防志愿服务队开展使用灭火器灭火演练(4月14日摄)。张蕾 摄
“蜜撒把”守护高海拔彝族村
普洱市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距离县城64公里,是景东县消防救援大队辖区内海拔最高的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170余户居民均为彝族同胞,大帮腔、羊皮舞、彝族刺绣等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保障好村寨消防安全,不仅关系到群众安全,对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景东县“蜜撒把”消防志愿服务队和当地乡镇“一队一站”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4月14日摄)。张蕾 摄
对此,景东县消防救援大队在青云村招募了11名彝族消防宣传志愿者,组建“蜜撒把”(汉语意为“彝族群众”)消防志愿服务队,传授农村防火安全及逃生自救技能,并深入田间地头、推门入户开展“面对面”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促使村民从对消防“零认知”向“明白人”转变。
“哪家哪户办喜事,我们都会去给大家讲用火用电安全知识,每逢赶集日又会和乡上的消防站一起上街发宣传单,教大家逃生自救知识。下一步我们‘蜜撒把’服务队还要结合彝族调子、大帮腔开展消防宣传,吸引更多群众关注消防安全。”“蜜撒把”消防志愿服务队队长吴晓霞表示。
消防“双语夜校”点亮古寨乡村夜
在澜沧县景迈山芒景村翁哇小组,布朗族消防宣传志愿服务队队员哎江用布朗族语言为80余名村民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在景迈山传统村落,这样的“双语夜校”今年已举办了60余次,让4800余名当地民族群众接受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景迈山周边聚集着15个民族传统村落,布朗族、傣族等民族群众在这里聚居,很多群众主要用本民族语言交流,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挑选精通布朗族、拉祜族、傣族语言的民族专职队员与村寨小组长共同成立消防志愿服务队,定期利用傍晚及夜间闲暇时段深入景迈山各个传统村落开展“双语夜校”宣传。
在景迈山传统村落举办“双语夜校”,科普消防安全常识(资料图)。普洱消防 供图
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宣传人员表示,用民族语言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不仅通俗易懂、简单实用,也拉近了消防队员与群众的距离。
文物古建有了固定消防安全宣传队
孟连宣抚司署坐落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傣汉合璧的古建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至关重要。孟连县消防救援大队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物古建消防安全维护,在宣抚司署组织成立了“金色娜允”傣族消防宣传志愿服务队,在工作之余负责向游客及娜允古镇内的居民宣讲消防安全知识。
消防志愿者向村民科普消防安全知识(7月14日摄)。屈柯行摄
喃温相便是消防宣传志愿者之一,作为孟连手工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积极创作消防元素的傣族剪纸作品、“双语”消防安全宣传视频用于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吸引游客在感受傣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消防安全知识的熏陶,受到了广泛好评。
“金色娜允”傣族消防宣传志愿服务队,在工作之余向游客及娜允古镇内的居民宣讲消防安全知识。(资料图)
通过各民族志愿者的广泛宣传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知晓消防安全常识,主动参与消防工作,共同守护历史留住乡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