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政局为怒江州社会建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政局在民政部、云南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以及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勇担脱贫重任,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普惠边疆群众,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第一,我们按照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求,从基层社会治理入手,保障基层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印发《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分工方案》和《任务清单》《怒江州“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全州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强化政策建设;统一组织开展《村规民约》和自治制度修定,加强殡葬管理和倡导婚育新风,规范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明确不出具证明20项、可出具证明2项,切实为基层减负;全面启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系统,100%录入各项数据,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村(社区)组织建设,调整不合格村级干部18名,将2个人口超过5000人、居住分散、管理服务不便的村,优化设置为5个村;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实施2个议事协调创新试点试验村、2个治理示范村、2个治理现代化试点社区等创新示范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二,我们聚焦“一老一小”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从基本社会服务入手,助力社会建设。一方面,我们始终心系老年人,持续推进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共建成农村敬老院16个,拥有养老床位1053张;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62个 ,床位数475张。全州老年幸福食堂从零到有,从有到优,目前建成老年幸福食堂3个、易地搬迁暖心食堂11个,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同时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动,逐年对全州农村敬老院进行提质改造,实现县(市)全覆盖建成失能照料机构,养老护理型床位达到644张,占养老机构床位的61.15%;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第二方面,我们始终心系儿童,扎实做好儿童福利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儿童福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儿童福利机构实现转型提质,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3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8个,儿童之家220个,配备儿童督导员30人,儿童主任312人,依托县(市)、乡镇(街道)、村(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量,强化各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未成年人保护网格;切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建立了留守儿童电子档案,签订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并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孤儿助学 福彩圆梦”、事实无人抚养助学等系列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关爱,保障怒江州孤儿等困境儿童权益。
问: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怒江州民政局如何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
怒江州民政局始终坚持“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等工作主线,抓重点,补短板,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真心服务群众,全力保障民生。
政策保障方面,怒江州改革完善分类分层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出台了《怒江州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印发了《怒江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13条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服务保障的通知》《关于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机制措施创制方面,怒江州创新救助服务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救助审批权下放乡镇、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推行“政府救助平台”和“一部手机”线上办理救助;实行州级民政部门领导联系县(市)、县(市)级民政部门领导负责乡镇、村(社区)两委成员包保村民小组的救助工作机制,定期到基层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民生保障成效方面,怒江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切实抓好社会救助各项工作落实,建立了低收入人口监测信息数据库,强化低保边缘户和“三类人员”动态管理。全州共纳入低保、特困供养97678人,农村保障对象占农村人口的20.23%,低保边缘户和“三类人员”等重点对象纳入保障22984人,保障比例达到54.62%;实施临时救助59886人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1800人、高龄补贴8922人,织牢织密了民生“保障网”。
问: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怒江州民政局要如何继续为民生兜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全州民政系统将切实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全面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基本民政保障达到新水平,基层社会治理新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新提高、基层能力建设新模式,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